中外合作办学,正受到空前的重视。
年8月25日,教育部发文表示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国学生出国学习困难。
图源:教育部
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形式录取学生,旨在为原计划出国留学但在疫情期间无法出国的中国内地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
除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六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外,其余大多是内地高校与国外高校或港澳台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皆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但学生留学深造的需要仍需要持续满足。可以预料到,在教育部政策的“顺风车”下,这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外合办大学:从“备受质疑”到“蜂拥而至”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就在二十年前,中外合办大学这一“新兴产物”兴起之时,却是备受争议,“花钱买学位”、“就是预科班”之类的质疑声不断。
但如今,已然是另一幅光景,中外合办高校用卓越的办学实力征服了越来越多考生的“芳心”。在软科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中,有四所中外合办大学的生源质量排名跻身全国前。
以知名中外合办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在其年本科生自主招生简章的选拔条件中明确,英语水平须达到一定要求,能拿到“雅思(学术类)6.5”的语言成绩对于高中生而言并不简单。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到了研究生选拔,则对本科期间的成绩有了“不低于B/二等荣誉”的更高要求。这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港中深对优质生源的把控之严。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软科(ID:zuihaodaxue)曾在《中国最贵大学,值不值?》中对中外合办大学做出深度分析,在全球整体就业形式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依然达到了90%以上的就业率,毕业生选择继续去国外名校深造的占大部分,直接工作的毕业生虽少但十分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
总体而言,中外合办大学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中外合办项目:面临机遇和挑战
除了中外合办大学外,此次还有大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教育部点名支持。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内地(大陆)高校与港澳台高校或国外高校合作的办学项目,各个高校办学项目的招收人数、办学模式、学位授予等略有不同。
以中央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例,在此次自主招生中计划招收80人,采用“4+0”的办学模式(全部授课及相关教学活动均在中央财经大学进行,学制4年),部分课程由中央财经大学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教师共同授课。学生也可在大学第二学年结束时并在达到相关要求的条件下,自主选择自费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最终通过测试、修满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商学学士学位。
图源:中央财经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差不多均在21世纪初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同样是引进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性的人才。
但如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设置上。
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录取门槛相对不那么高,再以中央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例,录取的免试条件只需达到高考成绩不低于当地本科线、英语成绩不低于80分(满分)即可。
图源:中央财经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学生"走出去"的方法探究——以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为例》的作者就犀利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录取的高考考生相对成绩较低,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偏低,但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又有较高要求。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授课方式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格的师资队伍建设。即便在中方教学阶段,相当数量的基础课程也应当采用双语教学,以适应之后的外教教学。然而在我国高校的中外合办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用中文教学代替双语教学的问题。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管理专业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为例》的作者通过观察北京林业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的办学项目后发现,中方教学阶段基础课程16门、专业课4门,但除了专业外语外,所有课程均采用中文教学,这势必会影响后续外方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对接不顺畅
中外合作办学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将国外的培养标准与我国教育政策的要求相结合,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通常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教育环节。而外教则鼓励将课堂上为解决的问题变为课外作业,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后通过分工合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向教师提交讨论结果报告。
由于中外教学模式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对接不顺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
因此,强化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升中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确保中外双方课程体系的良好衔接是当务之急。
不管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中外合办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面对并解决诸多问题是一个必经环节。
疫情的影响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将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正是绝佳的发展机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人才,中外合办的未来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学生出国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