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收入似乎永远是人们吐槽的对象。时不时就有高校毕业生在网上吐槽,工作找不着,这个研白读了,这个学白上了。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也是时常吐槽,每月只有区区5K,太寒酸了,更是时常有人炒作元养不活自己。有的网友也忘不了添油加醋,如此这般,还不如当初不上大学呢,高中毕业之后开始打工,每月收入也不会这么低吧。
有一位毕业于东南大学的硕士就在网上爆料说,自己年近30,薪资,而且这还是毕业之后苦苦寻觅两个多月找到的工作,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心酸无法向人诉说。是不是书呆子不知道,但快30岁了才硕士毕业,的确有些晚,硕士毕业一般应该是25岁左右吧。估计此位是先工作、后读研。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面临结婚成家,不到的收入确实不算高,心理不能接受亦在情理之中。当然,这要看在什么地方,在此不论。
不过,对于月薪元,你能读懂其中的信息吗?许多人可能气不打一处来,我堂堂大学毕业,还读不懂月入元。不就是元吗?这有什么?在这里告诉你,这种认识不过是自以为是,自证没有读懂或是读不懂。不信,下面解释一番,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一)月入,连自己都养不活,何以成家和赡养父母?
这些年,元养不活自己成为常盛不衰的话题,时不时有人在网上晒账单,房租多少,饮食多少,话费多少,娱乐多少,人情多少,交通费多少……谈恋爱、找对象又要多少?你看元确实不够花,连自己都养不活,拿什么赡养父母?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肯定选在城市扎根,起码也得有个窝吧!买房是必须的。咋不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不说汉宁蓉津等二线城市,即使三四线城市,月入,起码用于还贷,剩下的能干什么呢?反正“家计萧条,入不敷出”。不对,还没有成家呢,只能说个人生计萧条、入不敷出。
咋看起来,确实不够花,吐槽者也确实很有孝心。然而,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则又是一种情况。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也就是每月平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每月平均是元;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是元,每月平均元。
吐槽者一定是在城市,那看一看城市情况。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每月平均也就元。你生活在城市,每月元养不活自己,那么有多少人能够养活自己?你每月元不能赡养父母,那么那些每月收入低于元者又如何赡养父母?
万事就怕摆事实,看现实。暂且不说月入元是多是少,只是说如此吐槽,是否存在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情况?如果当初你的父母也是这么想,自己都养不活,还供你上学读书吗?实际上,如此吐槽,具有推卸责任之嫌。月入元赡养不了父母,那么全国有多少人养得起父母?这里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并未针对任何人。
(二)月入元,不等于当月实际收入只有元。
为何说,有的人读不懂月入元呢?这是有原因的,工资收入情况极其复杂。下面以月入元为例分析一下。
按照法律规定,在职员工应该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单位要缴,个人也要缴。单位缴纳部分由单位支出,个人缴纳部分在工资中代扣代缴。月入元,应是扣除个人应缴社会保险、公积金之后,直接打入个人工资账户的钱,也就是当月拿到手的现金,实际收入并不是这么多。
假设个人缴纳公积金比例、缴纳社保比例都是10%(各单位缴存公积金比例各有不同),那么此位硕士月入元,实际情况是,每月工资收入是元左右,每月实际收入却是元。
情况是这样的:每月工资收入元,扣除10%个人应缴社保和10%个人缴存公积金共计元,发到个人工资账户是元(低于元是不交个税的)。但是,个人缴存的公积金存在自己的账户中,还是自己的。此外单位还得给你公积金账户再存入元,这也是你的钱,也是当月的收入。所以当月实际收入是元+元。
个人缴纳社保(单位为你缴的社保更多)是将来养老和就医看病的,这个钱直接由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是拿不回来的,但却是有回报的。个人缴纳公积金实实在在是自己的,打在个人公积金账户中,购房时可以使用。自己缴存元,单位还得给你缴存元,这就是元,都在你的公积金账户里,都是你当月的收入。
(三)入职时月入元,不等于一直是月入元。
此位硕士月入元,从其表述内部看,应该是见习期的工资收入。见习期工资是暂时的,并不能说明什么,正式聘用期间的工资收入才有说服力。拿见习期工资说事,说明存在想得到更多收入的急切心理。这可以理解,但却脱离实际。
如果转正了,此位硕士每月打入个人工资账户的钱应是元。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见习期工资是正式聘用工资的80%,所以转正后的工资是元除以0.8。其实,还不止如此,有的单位在正式聘用之后还有更多的收入或福利,在此不提。
还以社保与公积金基数不变计算(一年变动一次,不能随时调整),转正之后月入应该是元——公积金账户仍然是元(个人和单位各缴存元),个人缴纳社保元,打入个人工资账户元。这是个人收入的基本算法。
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单位,除了每月收入之外,还有年终绩效。无论绩效多少,每月收入并不代表全部收入。在有的单位,年终绩效甚至占全年收入的一半,也可能更高。此位硕士所在单位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这也是年终跳槽的原因所在,未拿到年终绩效之前跳槽,等于自动放弃年终绩效,很是花不来。
(四)此位硕士的收入,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从上分析可知,此位硕士转正之后的实际收入应该是元。刚刚参加工作,这个收入处于什么水平?看一看统计数据就知道了。全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不足元,当然这以老人、孩子、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居民为主,硕士不能拿个去对标。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此位硕士见习期间每月实际收入是元,一年就是元(未计年终绩效等收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是中位数的2.8倍。
此位硕士转正之后,每月实际收入是元元,一年就是元,高于城镇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元。这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只能自己去判断了。
述(最多18在我国,各行各业收入差距极大。按照相关统计数据,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平均年收入近18万,科研与技术服务行业平均年收入近14万,金融行业平均年收入13万多。在这些行业,硕士入职后年薪20万、40万甚至更高也是有的。所以,同是硕士,就看有无机会进入这些高收入行业,也就是说即使是硕士,也是同学历不同收入,这得碰机会。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新入职人员与行业平均工资收入对标,其实是一种思维错误。如果新入职人员能够拿到行业平均工资收入,那么哪些干了二三十年的员工又拿多少?对于这个思维错误,许多人没有觉察到。此位东南大学毕业的硕士,刚刚入职,转正之后一年收入元(没有计算年终效),是高是低,见仁见智,留给网友们作结论。
总的讲,上大学、考研究生是求职的一块敲门砖,就看你有多大机会敲开高薪行业的大门。如果敲不开高薪行业的大门,也只能屈就薪酬相对低一些的行业。市场竞争有时候靠本事,有时候是碰机会。不过,如果没有上大学、不是硕士,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你说对不对?
网友们,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对此进行讨论!谢谢阅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