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想读一个博士了,前一段时间尤其想。
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当听到身边读博人的消息(我身边恰巧有很多),我内心都很躁动。
这次,一个在英国读博的前同事回国休假,我们见面,吃饭,喝咖啡,聊天。
我主要是倾听者。
她的生活没我想象得那么美好。
比如,曾经导师承诺她可以发4篇文章,两年过去了,一篇都没发。
比如,她自己说,自己在学术方面一点都没长进。
当然,她也说起自己的进展:她下个学期就要去带本科生和硕士生了。
如果回国的话,她大概率是可以进本省的某高校的。
如此种种。
我觉得,有的时候跟做这件事的人当面聊聊天,获得一下“一手”的信息,是会让人有新的想法的。
就比如,这次跟她聊天,也让我想象的博士生活更立体了。
其实,我一直有些知道,我想出去读博士,一个原因是:
我觉得,自己这些年的长进并不大。
一年一年过去了,我感觉自己没有一个“硬性”的收获。
比如,自己现在还在做跟几年前同样的工作,而曾经一起共事的同事已经读了博士的第X年了。
让我感觉别人的人生在往前走,而我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也就“异想天开”:自己也去读一个博士算了。
02
但仔细想想,“自己这些年的进步不大”是个伪命题。
一方面,人是不能横向比较的。
我不能以我的起点和别人的起点比。
是的,我仍然从事这个工作。但是,哪怕这几年我在这个领域从50分进步到了70分,这也是我的成长。
这个我要看到。
另外一方面,“发展好坏”跟是否读博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
孔乙己的长衫要脱下来。
人家发展好的人也没有几个是博士毕业不是。
学历和搞钱的关系要区分开来。
如果想要搞钱,就去搞钱。这跟想要读博是两回事。
03
最后我的决定,并不是就放弃读博的念想了。
如果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我肯定是会考虑的。
我并不担心很多所谓的问题,比如年龄太大了。我觉得,根据我之前的生活经验,要是真的很想做某件事,年龄大概率不会是彼时的拦路虎。机会肯定还是会有的。
我也不担心自己头秃,不担心自己读不下来,不担心自己申请不上。
我担心的是,自己盲目。
像这种事,如果想清楚了,我想自己是会知道的。
04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下“人生如何往前走”的问题。
在人生某一个阶段,很难避免这种所谓的瓶颈问题,会遇到所谓的天花板。
在这个时代,天花板的打破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难了。
我自己觉得,能做到3点很重要。
第一,解决现在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事业上被困住,可能是因为并没有解决当前领域所面临的某一个问题。
要想想自己现在做的事,思考如何往前推动一步。
还是要直面问题。
第二,找到人生的新跳板。
即便人生真的是“卡住”了,也可以基于当下所做的事,以此为基础,找到这个阶段的突破口。
不一定是要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看起来相关度不大的方向。而是可以多考虑现在领域的横向、纵向的可能性,尝试找一个新跳板。
第三,要淡定一点。
说到底,还是要培养一个淡定生活、淡定面对棘手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生受益的事情。
退一步讲,即便是人生没能好好往前推进,那我们也得好好生活呀。
如果能做到认真做事,享受当下,就已经很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