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研究生凌晨2点猝死,导师却有不可推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读书学习是最佳出路,高考时凭高分考入名校,毕业后找份稳定工作,或是考研深造继续提高。可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与导师的关系也有微妙的变化。

都说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可明天和意外你终究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34岁的小鹏(化名)是辽宁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本应在12月份进行答辩,为毕业做好准备,可他却永远离开了。

凌晨的他仍在为答辩做准备,沉浸在自习室中,本以为他会顺利毕业,可他却毫无征兆地猝死。经过鉴定,属于心源性猝死,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但这却与导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曾是家里的希望

小鹏从小成绩优异,碰见熟人都会主动打招呼,高考时成绩优异,被湖南某高校录取。10年大学毕业,有份不错的工作,可为了再次提升自己,突破工作瓶颈,选择考研深造。

那一年,他成功了。父母兴高采烈,一家人其乐融融,毕竟小鹏是家中独子,家庭的未来与希望,都寄托在了小鹏的身上。毕业后突破岗位瓶颈,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可父母再也看不到了。

人世间最悲痛的,不是生离死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孩子先行离去,只留下父母在人间承受悲痛。活着的人如行尸走肉一般,而离开的人却成了父母永远的牵挂。

导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凌晨2点半心源性猝死,本是个人身体原因,为何与导师有密切联系?莫非其中有什么隐情?当父母打开孩子的手机,看到他的聊天记录时,心中不是滋味。

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有所不同,前者是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顺利毕业即可,可后者属于师徒关系,或者说后者属于利益关系。本以为孩子的研究生生活,与他人没什么大区别。

可仔细想想,孩子正值壮年,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为什么会猝死呢?是学业压力大,还是其他的原因呢?孩子突然离世,父母悲痛欲绝,通过聊天记录,我们便能得知其中一二。

聊天记录曝光,父母悲痛欲绝

小鹏的导师姓董,看到小鹏与董老师、与同学们的聊天记录时,我们便能得知小鹏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与父母打电话都是在吃饭的间隙,平日里有干不完的活儿,做不完的任务。

压力确实可以化为动力,可当压力超过一个界限时,就会适得其反。长期在重压下工作学习,每天在自习室熬到深夜,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肯定会有所变化。

董老师将课题组的不少事儿,以及个人的任务都会交给小鹏,打扰卫生出门购物买生活用品等等,熟悉地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可不熟悉的呢?真的像“主仆”关系,小鹏的精力就这样被一点一点压榨着

孩子离开人世,父母是最悲痛的,从小惯着供着孩子,本以为他毕业后会成家立业,会娶妻生子,事业会节节上升,可谁能想到孩子居然在凌晨的自习室内猝死。

毫无缘由延迟毕业,导师“压榨”学生实锤?

34岁的年纪,若是在公司工作,可能会是中层领导,如果坚持上学,博士也快了毕业了。可小鹏仍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正常情况下,硕士导师不会让你延毕,毕竟你的层面不在那儿。

小鹏论文已经做好,两篇小论文、一篇大论文,可董老师并未让他如期毕业,延期毕业也并未说明缘由。小鹏只能稀里糊涂的继续读研,延毕学生中他是条件最好的,可董老师还是未说明原因,让他继续干半年活儿,说白了就是免费打半年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若为个人利益耽误他人,真的合适吗?董老师能成为硕士导师,能力自然没得说,可他如此“压榨”小鹏是何居心?或者说小鹏出现意外,董老师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大家懂得都懂。

写在最后

学历固然重要,可健康却无可替代。

小鹏是家中独子,背负着家庭的未来,若不是想突破瓶颈,他还会出现意外吗?

只是他导师太过分,将过多的任务交给他,形成无端的精神压力。

可事已至此,希望小鹏父母能够节哀,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