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考填报志愿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命运和前途。不过对于报了不喜欢专业的人来说,敢于回到高考重新来过的没几个。至于硕士都毕了业,还想重新通过高考来转行的,就更是闻所未闻。
武汉小伙程传坤就做了这么一个决定。他父亲是个中医,有一手正骨绝学,一直希望儿子能继承衣钵。然而程传坤当年高考的时候对中医不感兴趣,学的是他认为更好找工作的材料加工工程。
可他父亲一直没放弃他,每年都劝他转行学正骨。最后程传坤32岁这年一咬牙,一跺脚,重新参加高考,终于被湖北中医大学录取,此后他要重新开始8年本硕连读。等毕业时已经40岁了。
从18岁到32岁,14年青春蹉跎了,这中间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加上重复出的学费,不可估量啊!据说光多出的学费就快有万了。很多网友说早知今日,当年他爹就该牛不喝水强摁头,逼着他非学医不可。他的人生就不会浪费这么长时间了。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明明知道有更好的选择,该不该逼着儿女非听自己的不可呢?
说来人年轻的时候,谁没冒过那么几回傻气,谁没有试图向父母证明过:不听你的,我也能过得很好呢?
因此年轻人有时候并非讨厌父母所选的那个专业,就是单纯地讨厌父母给自己选专业这个行为。这就是纯粹的叛逆。
我身边就不止一个两个朋友抱怨过,刚毕业那些年为了证明自己,坚决不要父母赞助买房,结果若干年后,后悔得不行,眼看着房价一节一节升上去,靠自己再也买不上房,最后还得回头求父母。兜兜转转花了比当初多几倍的钱,买的房还不如当初看上的大呢。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越是逼他,他越是犯牛脾气。因为他不是反抗父母给他选的专业而是反抗父母本身。
还有的孩子,自己本身有特别喜欢的专业,心里早有“白月光”,哪里还听得进父母推荐的“蚊子血”。
比如之前全网热议的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生钟芳蓉。不管旁人觉得考古系如何不适合女生,如何不赚钱,架不住人家孩子真心喜欢。
还有之前天津考分,却选了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孩子。以他的分数,分明可以冲一下北大清华,但是他却为了能确保上到化学系而报了南开。很多人都知道“生化环材”乃填报志愿的四大坑。不念到博士基本上没有前途,念到博士,基本上最好的出路也就是在实验室里搞一辈子科研。
可是对这个天津小伙儿来说,人家就是要学化学,你说的这些都对,但毫无意义。
再比如《小欢喜》里的乔英子,就是喜欢天文系,给个北大清华都不换,情愿去跳海,都不肯将就。
这两类孩子,父母是要加以区分的。
如果是有志向,特别喜欢某个专业的孩子,建议还是从了他们吧。挑专业如同找对象,要跟一个不喜欢的人相处四年甚至更久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如果心里没别人,说不定还能凑合一下,慢慢培养感情。如果心里早有他人,那真是一天都忍不下去。就算勉强读了,过几年还是要想尽办法改回去。
对于这类“心有所属”的孩子,建议父母认真跟孩子谈一谈,确定孩子心里只有那个专业,容不下别的了,就顺从孩子的意思得了。强扭的瓜不甜,哪怕是个坑,他们也要自己走一遍才甘心。
至于那种自己心里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只是纯粹想跟父母作对的孩子来说,建议父母不要等到临填报志愿再跟孩子沟通。
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有什么想要填报的志愿,不管他是因为听说这个专业好赚钱,还是纯粹想跟喜欢的异性同学考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都别急于否定。
帮他列一个优缺点表,洋气一点的整个STOW表,帮助孩子分析一下这个专业的优势、劣势、发展前景,跟他自己的性格契合度。
有能力的父母甚至可以让孩子做个职业性格测试。
重点是要让孩子明白,你是真正在为他考虑,最终做选择的还是他,你只是帮他作分析,作参考。这样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减少很多了。不会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武汉这位浪费了14年的小伙,最后在父亲的手艺申请到非遗项目,才开始对继承家业感兴趣。如果父子之间能尽早沟通,父亲把自己的手艺传承的意义,厉害之处,行业远景早点告诉儿子,儿子哪至于走那么大一圈弯路呢?
填志愿是个不能儿戏的事,与其跟孩子顶牛,玩权力的游戏,不如冷静下来,好好帮着孩子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