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截止到10月21日,四川省收到参加年考研的有效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万人。而在去年,这个数字还只是18.6万。其他各省份情况也十分类似,因此,今年的考研人数创造新的历史,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了。
虽然“考研热”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并且还在持续升温,但是大家却忽略了那些已经成为研究生,但却苦苦想要挣脱的人。为何当初“执迷不悟”,如今却“呼之欲出”?
01将近四成的研究生被判定中到重度焦虑
曾经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读研的时候有两件最快乐的事,第一件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第二件是拿到毕业证、学位证。
前些年,一家国家著名的科研杂志曾发表了这样的研究报告,他们说读研的人,包括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相较于那些不读研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有六倍之多。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受访的几千名研究生,其中有将近四成被判定为中到重度的焦虑。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给了这些研究生如此大的压力呢?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五类,分别是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婚恋压力。就在今年,我国已有万在学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有94万之多,而他们,还在为毕业发愁。
02将近一半的研究生只与导师每月交流一到两次
一名研究生的求学生涯中,对他最为关键的人,就是导师。导师对于学生沟通的频率,指导的内容,以及相处的态度,不仅和学生的科研创新力息息相关,还紧密联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一份关于我国在读医学博士生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学生能否每日见到导师严重影响着学生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据悉,每学期仅与导师见面一次,甚至一次都见不到的学生,要比每天都见到老师的学生,增加20%患上抑郁症的可能。
由此可见,学生与导师能否经常交流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导师是“招而不导”,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研究生和导师每月只交流一到两次,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一学期都和导师未曾谋面,这样的结果无疑增加了学生焦虑的可能。
03仅有三成的研究生有底气承认论文发表成功是靠实力
读研期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发表论文,很常见的情况是,虽然拼尽了全力,但却依然逃脱不过延迟毕业的命运。因为论文的要求着实太高,很难达到。
就像广东的一所高校,他们要求博士生要达到“四个至少”才能毕业,即:至少发表一篇英文版本的论文;至少发表一篇被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至少发表一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至少发表一篇以在校博士身份著作的论文。这样的四个至少,愁煞一众博士生。
探访了诸多成功发表论文的研究生,这其中仅有三成表示是实力所致,即论文本身质量达标。而更多的人选择了是因为运气技巧、低级期刊、支付费用或者是导师帮助。与其说研究生能力不高,不如说想要在前人未探索的土地上开疆拓土,是真的难。
04研究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但是增多背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足够的导师去指导?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自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人数增长了近百万有余,而导师人数仅增加了十万左右。以年为例,我国共有.37万在读研究生,但是导师人数仅有46.2万人,也就是说,一个导师要指导六名以上的研究生,这样的比例,怎可能面面俱到。
我们用了不到七十多年,完成了美国用一个多世纪达成的成就,将建国之初的人培养到现如今的万人,可喜可贺之余,我们也确实应该看到,从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
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