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30万女硕士辞职做家政,北大毕业的他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最近两条关于择业的新闻引发了很多人讨论。

第一条新闻是,某家政平台的截图显示,“刘阿姨”,32岁,硕士学历,曾在某大型跨国企业工作,“口语出色,英语、法语,可接外籍客户单”,已参加了线上初级家政师培训,求职的意向为钟点工。

另一条新闻是,在某房产app显示,有不少房产中介都毕业于北大、北师大、华中农大等名校。

这两条新闻在脉脉上引发了很多脉友的讨论。有人说,大材小用,之前接受的教育都白费了。同时也有人说,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我自己选择做着什么都无可厚非。类似的择业话题,从当年北大才子卖猪肉开始,在中国职场上火了不知道多少年。

高学历人才从事什么职业才不浪费?这些标准是由谁制定的?

一位脉友的发言,引发了我们更深的思考。

优秀的绵羊

在进入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久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放弃终身教授的身份,离开这座这所被光环笼罩的世界名校。

促使德雷谢维奇做出这样决定的因素是,他发现自己对于高等教育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他认为,站在全世界高等教育金字塔尖的常春藤盟校们正在批量生产“优秀的绵羊”。

能进入常春藤盟校的学生无疑都是每个年龄段最优秀的一批,他们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善于社交,兴趣广泛,但这一切的优点都无法掩盖一个突出的缺失。这些未来的精英只是看起来个性十足,内心却缺乏主见,对于未来的规划只是在不断不断迎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期待。大部分“绵羊”的眼睛盯着的都是金融业或咨询业这块“草地”,渴望毕业后顺利进入华尔街,拿到那些所谓的“好工作”。

“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德雷谢维奇发布了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讨论这个话题,并迅速成为公众的焦点。在辞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讨论,并最终形成了这本著名的《优秀的绵羊》。

德雷谢维奇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到文字里别人肆意飞扬的青春,一个学生深受触动,并立志改变。当天晚上,老师就收到了孩子母亲的电话,母亲恳求老师:“请你不要再给他洗脑了,他上了你的课,已经不想成为股票经纪人了。”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写了什么?

他写到: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我们无法判断,从事家政工作的双语女硕士,和从事房屋中介工作的名校毕业生们,是因为喜欢还是生活所迫。但是我们希望,他们不会因为公众的讨论而贸然放弃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权利。

期待,并迫害

我们绝不否认高等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但与独立思考相比,一个是术,一个是道。

在著名儿童心理学书籍《天才儿童的悲剧》中,作者写到:很多父母把孩子自然生长的根打断(比如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再用人造的替代品(知识,道理)来填充,实在很可悲。

在许多家长看来,“完美”的孩子才值得疼爱。而独立思考常常意味着不符合期待和不“完美”。

但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后果,只有在孩子离开父母后才逐渐显露。当室友们都在刷剧的时候,她是否可以安静的看书和写作;当大家把迟到旷课当做酷的时候,他能否背起书包出现在教室和图书馆中;当大家都在遵循统一的标准时,ta是否有勇气有能力做出独立的判断。

毕业后,当大家都选择进入金融领域,我可不可以选择成为一名中介?

什么是成功

在成人的世界里,“完美”的孩子才值得疼爱这句话大致可以翻译为:只有成功的人才值得被爱。

那么,什么是成功?

北大毕业生成为一名这样的中介算成功吗?双语女硕士成为一名月薪两万元的家政算是成功吗?

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我们自己的判断与来自公众的判断出现分歧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扭转公众的看法,甚至没有能力扭转自己身边人的看法,即使是父母妻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要不要考公务员,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大学毕业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就容易被裹挟,跟随大众的判断,被所谓的“优越感”裹挟。“面子”是有了,“里子”实不实在就不好说了。

不论面子上好不好看,独立思考做出的判断,心里踏实。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当那群年轻人穿越黑夜,爬进那个属于他们的山洞,他们读起的,是这一首诗:

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与诸君共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