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看完医学生的日常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前言

医生这一职业是十分崇高的,不论对于谁而言,都没有理由不尊重一个全力医治病人的人。在去年的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们舍生忘死的精神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从钟南山院士号召全国人民不要去武汉,但自己却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开始;从张定宇教授身患渐冻症却依然坚持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开始。

从无数个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脸上露出的无数疤痕开始;从他们奔波在抗击病毒的前线坚持几天几夜没合眼,连饭都顾不上吃开始;从将一个个病人医好自己却一次次倒下开始;从医护人员为了节约资源和时间而选择穿十几个小时防护服开始,人们对于医生的崇拜之情开始迅速蔓延。

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楷模。同时,也让无数学子立志学习医学,希望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宁死不学医

前几十年当中,时代并没有发展的像现在这么快,信息也不够充分,导致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就是全程“盲选”。何为“盲选”呢?就是看着哪个专业的名字比较高大上,就去选择哪个专业,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甚至用上了初高中生做选择题的技巧,“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的方法,这肯定会让很多考生选不到自己心仪的专业。

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个心声:即使选了数学,都不去学医学专业,宁死不学医。即使去学了法学专业,也还是宁死不学医。甚至,大家举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大都是放弃了医学,选择了其他的专业。很多人调侃道,这肯定不是对于其他专业的热爱,而是由于对医学的恐惧。那么,大学中的医学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其他的学生看到后会发出“宁死不学医”的感叹呢?

医学生的辛酸

书本多

其他专业开学的时候学生们去领自己的课本,都是班长或者支书叫上几名同学到指定的位置去搬书,然后让通知班级同学去领书。一般专业的学生用手就可以把自己的课本搬完,书本多一些的专业可能要用书本,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的课本在领取的时候要用到的工具可是行李箱。这并不“段子”,也并不夸张,因为一位医学生的所有专业课书本叠起来可能有两米的高度了,书本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内容广泛

对于一名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在本科阶段的他们并不会专攻某一个科目,也就是说并非以后想要做五官科的医生就只懂得五官科的知识的。而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所有的医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谓是十分广泛的,有传染病学、生理学、生化学、解剖学、精神病学、病理学等等,应有尽有。并且,每一本书的总字数都会比我国四大名著的任何一本多,所以,医学生的学生内容十分广泛。

没有重点

很多人都会说,虽然他们学了那么多东西,但是哪个大学老师不会在自己的课堂之上对于课本内容有所扩充,只要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划重点啊,然后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确实,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肯定是有重点可以划的,但是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样的话就是天方夜谭。重点?难道病人会按照重点来生病?不会,所以,书本上的所有知识都是重点,没有什么“划重点”一说。

时间年限长

一个普通的医学生要读五年的本科,并且,本科读完后基本上是没有工作单位可以去的,所以一定要加入到考研的队伍当中。而医学生考研的过程中,除了要背专业课和政治,还要将几本厚厚的专业课书籍通通烂熟于心,成功考上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有一个例子是说,如果一个人第一次考研没有考上,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大家可能不会说什么,但如果是医学生,大家就会觉得比较正常,足以看出考研的难度如何。

在成功考研之后,三年的研究医院中度过,成功毕业以后,大多数的医学生还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硕士学位在医生这个职业当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在之后,要进行专培和规培,又要花掉八年的时间。所以,培养一名医学生在前期是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金钱代价的。这样的求学经历,对于一位学生而言,无疑是漫长又痛苦的。

结语

人处疾则贵医。——韩非

医学生中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学医本是逆天而行,折在路上很正常”,大家初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可能都是哈哈一笑,但是仔细想起来,这句话却道出了事实。医生或是医学生未来的工作就是要从死神手中抢夺性命,要将老天本想收走的人重新留在这个世界上,这不就是标准的“逆天而行”吗?

而“欲戴王冠者,必承其重”,对于他们未来的要肩负的使命来说,前期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学会的每一个知识,未来都会是能够救活病人的一丝生机。而这些医学生们从开始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努力,甚至为了期末考熬通宵复习,所以,这样的一句话是他们的自我调侃,也是他们对于自己未来使命的再一次明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