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0月中下旬开始,年高考报名陆续启动,多数省份的网上报名会一直持续到这个月。打开某社交平台,输入“社会考生”,在这个话题下面,有近万浏览量。输入“重新高考”的词条后,系统自动关联的标签里,“医学”最为显眼。
在这些帖子中,不少人是在获得过本科学历后,想要重新校正自己的人生赛道而去学医。因为学科特殊,没有医学第一学历,无法跨考相关硕士,只能重新高考。鼓足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讲述最多的原因是——工资微薄、职业缺乏认可、技能可替代性强,以及近两年的社会压力。
回转社会时钟刻度,有人甚至从本科进入专科,他们要面对的是年龄焦虑、经济支撑、生育规划、如何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处、大龄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等等更加庞杂的问题。
以下内容根据三位社会高考生的口述整理。
文
张雅丽
编辑
毛翊君
「学两门以上技能,可以消除失业恐惧感」
刘玉成,41岁,华东地区某县,原音乐教师
两年前,在获得本科学历近20年后,我又考入专科学针灸推拿。如果再选一次,我不会重新高考。
我社交圈都是搞音乐的朋友,当时只能上网了解医学,发现有不少人想转到这个行业。也看到过零零散散劝阻的声音,说学医有门槛。但我就觉得,以我的韧性,加倍学习肯定能行。
刚入学的时候,我心怀愿景,想着走出校门能是一个专业过硬的医生。很快,我发现专业知识浩如烟海,十几门课都很艰深。每天上课都像走马观灯一样,来不及理解,还要背。第二学期就跟班里很多人一样,挂了病理学。
以前我听人家说学医很辛苦,我还不信,会觉得别人是不是不够勤奋?没能每天早晨5点起床学习?重读之后我才发现,年近四十,精力不够用了。书还没看10分钟就犯困,趴下就睡着了,醒来看过的全忘了。
在这之前,我在一所中职学校做了十几年音乐教师。那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我是合同制,每个月领块工资,每天把几乎同样内容的课,给这个班上完下个班上,摞煤球一样,没什么上升空间。
年,我从学校辞了职,在老家全身心地经营起一家琴行,卖乐器,也授课。年4月底,我在群里看到别人发了一条链接。那人说,如果谁家有适龄的孩子,考不上重点本科,走定向生也是一条出路。
我在链接里报了名,后来了解到“定向生”中只有两个专业——临床医学和中医学,是全免政策,三年制专科,不用像普通的医学生一样读5年。毕业后规培两年,国家还给发工资,会被安排到乡镇卫生院或者村卫生室,保证年薪不低于7万,好的话可能有10多万。我当时想,这也相当于进了体制,旱涝保收,稳定。
当时,全国疫情刚开始,我所在的县城封控4个月,开始每天待在家里,琴行的卷闸门锁着,没有任何收入,每月左右的房租依然要缴。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我,琴行开着的时候,平均每个月能赚左右。
我师范毕业后就分配到学校里当老师,后来觉得社会认可度也没多高。七八年前,我有想过再读一些书,多学一些技术。九十年代我十几岁,见过下岗潮,就觉得学两门以上的技能,可以消除失业恐惧感。但想着自己已经上过大学,又觉得没必要,家里还有老人,孩子也要培养,抛家舍业不现实。
医学看上去前景稳定,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一个月后就考试。与以前高考不同,我不再有课堂的环境和时间。当年高考时计算机专业很火,我也想过学那个,但毕竟是音乐特长生,就考到本省一所师范学校学音乐。
这次,自己在网上打印了一些资料,弄明白各科的题型,以及如何合分。那些知识多年不接触,我比较果断地放弃了英语和数学,就看了看语文。最后考了分(满分分),超过省招考线12分,但没考上定向生。
原本我打算信命了,招生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我过了省考和校考,可以调剂到同为国控专业(注:高校需经教育部审批而开设的专业)的针灸推拿。尽管心里有落差,我当时想,既然是国控专业,毕业后还能考执业医师证,也越熬越有资历。医学是个有门槛的技术,不可替代性强,就去读吧。
我退掉了门面,关掉琴行,把乐器都拉回了家。这十几天里,还是会有犹豫。我儿子上小学,家里每个月开支也要多块。去读书的话,意味着我长时间只出不进,吃老本。但人生难免有再一次踏入校门的机会,总比因为疫情整天在家里锁着门过日子强。最终,我这样说服自己。
我过上了跟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几乎每个周一早晨,4点闹钟一响就起床,开车走高速,7点半左右到达几百公里外的学校,赶着8点上课,周五晚上再回家。每周一个来回,单程4个多小时。
这两年,孩子送到他姥姥家,周末再接回来,给他洗洗澡什么的,他还小,不懂我去干嘛。身边的人,除了父亲,连爱人都不知道我去读书了。偶尔家里有事找我,我就跟辅导员请假,开车赶回来,不过这样的情况不多。
入学那年,我39岁。如果在十几岁的时候,说要上学,别人支持你;当你40岁再做这件事,会觉得别人在看笑话。有时候饭局上,朋友多数是搞音乐的,听说我去学医了,脸上会表露出不屑的神情。后来有人找我去喝闲酒,我就说到外边有业务。慢慢地,人家也就不再找你了。
我明年毕业,一年后要再考助理医师证,如果顺利的话,满两年再考执业医师。这个过关率很低,有很多人七八年甚至更久。如果没考这些证,就没有处方权,只能在医疗单位或者私人门诊从事一些医生的辅助工作,每月收入也就两三千。这些我在重新高考前是不知道的。
对医学的热情被繁杂的课程消磨掉了。英语每周六节课,开了两学期。大学语文、计算机等等,开了4个月。还有创新就业课,4个学期。这些课程挤占了学医学知识的时间和精力,但就是得过,不然拿不到学分。
渐渐地,我也倦怠了。年轻的同学们玩,我也偷懒。专业书籍和追剧相比,还是枯燥。很快,我意识到自己几天都不再翻一页书。我们班里63个人,年纪最大的50岁了;另外还有比我小一岁和四五岁的女生。他们之前都是从事相关工作,零基础跨行的只有我,但他们最终都没有坚持下来,有的退了学,有的转入了社会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觉得自己跟别的同学不一样。
这个年龄坐在班里确实很扎眼。同学几乎都是十七八岁,辅导员年纪也不大,整天喊我大哥。每学期换新老师来上课,我坐在教室后面,人家以为是领导在听课。我感觉他们都不希望我坐在教室里,毕竟如果都是年轻学生,上课能更放得开。
会有很多尴尬的时刻。比如老师提问叫到我,碰到答不上来的,会罚写10遍、20遍,还要被罚站1节课,全班60多个人看着你。下了课,还要跑到讲台上找老师背书。有的老师也就硕士刚毕业,是不到30岁的女孩。我要站到她跟前,说,老师我刚刚没背会,我现在会了。是不是很搞笑?我甚至感觉她都很尴尬。
这两年,为了读书,我消耗掉了家里将近10万存款。我觉得,并没有给家庭成员一个好的交代。目前我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吧。
「考到什么就读什么」
裘梦圆,26岁,珠海,原澳门大学毕业生
18岁我参加高考那一年,人生似乎有一环搭错了,往后近10年,我别扭地生活到现在。今年1月,在经历了休学、转专业之后,我终于从读了7年的本科毕业。11月初,以社会考生的身份,我重新报名了年高考,打算学医。
年,我去澳门大学读客款服务与博彩管理专业。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妈一直唠叨,说一定要做这个选择。我是广东珠海人,澳门离家近,关键是她觉得博彩专业赚钱。
当年,我爸在小企业做工程师,妈妈做保险——这在九十年代特别赚钱,也风光,后来越来越难做,她就去炒股。其实我可以理解,他们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有不安全感。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需求已经不是这个了。
学生生涯里,我一直是学习委员。我总能感觉身边人读书都是为了升学和高考做准备,缺乏跟社会和世界的互动,我时常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就会想,自己在世界和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我能做什么?然后意识到,自己似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我就宽慰自己,没事先中考,没事先高考,没事先读大学。
最终我没有坚持学医。回头看,一方面家里没有支持,另一方面,自己对内和对外的了解都很少。我当时只会百度搜,当医生的未来怎么样?上面有人回复,月薪块,前期很辛苦和难熬,哪怕熬出头了也不会富贵。
我以为大学会舒缓关于“我是谁”的焦虑,但读了大学,还是无法回答自己。我没有澳门身份,未来同样的岗位,薪资能跟澳门学生差三倍左右。不努力读书找工作就更难,努力又像个异类。这种困境缠绕了我很久。那时候,我越发想要学一点“硬”的本事傍身,甚至羡慕一些专科生,觉得他们学的东西可以马上去用。
大二我就想退学,重新高考,哪怕去学兽医、农学也好。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情况,但没有经济来源,也没那么大勇气。我跟父母说过去学医,他们的反应看上去根本不相信这是一个严肃的决定,当然也不会同意。我在焦虑下患了躁郁症,没能在年顺利毕业,反复休学,求医问药。
学医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强烈。我服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有副作用,但很多医生忽视。我一米六出头,胖到了斤,也没有医生采取积极的方式干预,甚至没有人提醒过我检测血糖血脂。后来,我自己看医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