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边程壹
考上名校,学业有成,驰骋职场,过上精致体面的生活……
这是很多人想拥有的、一条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之路。
35岁的黄晓斌原本在这条路上走得稳稳当当。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后来考上了浙江大学,取得医学硕士学位。
可毕业那一年,他却在爸妈和导师的一致反对声中,选了一条和之前设想不一样的路——他去揉面团、做面包了!
年,黄晓斌28岁的时候,他开起了自己的面包店。“研究生同班6个同学,医院检验科的,有入职生物科技公司的,也有留校做老师的,只有我开了店,还是家面包店。”
本硕七年学习后没有从事本职工作,这是不是一种专业学习的浪费?医学硕士揉出来的面团难道比别人家的香吗?
黄晓斌的店就开在他的母校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的泰和路上。今天(9月23日),小时新闻记者在面包店见到了他。
1】一部纪录片,带他入了“面包坑”
黄晓斌是绍兴新昌人,在父母眼里,他从小就是个优秀且自律的孩子。
考上浙江大学,黄晓斌选择了基础医学专业,学制是7年。
年,黄晓斌即将硕士毕业。当时他正准备托福雅思考试,想要出国留学。但一部名为《保罗教你做面包》的纪录片吸引了他,“做面包其实就是在面团里养酵母,跟我所学的知识是相通的,为何不试试呢?”
黄晓斌开始在实验室研究面包。三四个月时间里,他做了很多实验。
在黄晓斌看来,做面包和做医学研究其实差不多,“读书做研究,是我喜欢的,每天生活都很充实。现在做面包,看到面包从雏形到成品,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读出医学硕士的人,不搞医学不做科研,去做面包?不出意外,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家人、导师甚至朋友的反对,都认为他跳入了一个“坑”里。
2】应聘学徒被拒,理由是学历太高
反对的声音拗不过这个想法坚定的年轻人,自学做面包是他汲取烘焙知识最主要的途径。
开始的一两个月,他自己做实验,自己试吃,“那些面包其实有点吃不下去,要么太甜,要么太硬。我不服气,想搞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
研究生毕业后,黄晓斌没有找其他工作,转身去当烘焙学徒。
当学徒时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我知道如果想开面包店肯定要有实际操作经验,就去附近一家面包店应聘学徒。没想到被拒了,理由是我学历太高。又找了一家面包店,没说我是研究生毕业,才应聘成功。”
当学徒的几个月时间里,黄晓斌拿出的是搞科研的劲头,把之前自学的知识都运用到了烘焙中。比如面包的颜色其实与PH值(酸碱值)有关,泡了碱水颜色就会比较深;再比如,氨基酸和糖的运用,加了糖面包会更容易上色,如果刷上蛋液色泽就会比较漂亮。
“烘焙,无非就是把各种原材料的配比做到最佳。”这是黄晓斌的心得。
学烘焙只是一方面,黄晓斌还向店长了解经营方面的窍门,怎么定价?怎么与顾客打交道?这里面都有讲究。
毕竟是学霸,黄晓斌学徒时期做出的面包就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去其他面包店吃面包,感觉都没我做的好吃,这也增加了我开店的信心。”
做好了基础工作,在几位合伙人的帮衬支持下,名为“colorfulbakery”的面包店才开了起来。
3】起初生意不好,是如何转亏为盈的?
但开店初期,生意并不好。
“那么多人,觉得我选错了路,那我肯定不服输的。”黄晓斌说。
他仔细分析生意不好的原因。
首先,是新店,客流不稳定是导致营业额少的原因。“因为开在学校边上,定价是会亲民一些,像黑加仑贝果6块钱一个,土豆泥小法棍7块钱一个,在刚开店的时候,甚至连4万元房租都收不回本。我不是富二代,所以也确实感受到了压力。”
好在黄晓斌是那种能沉得住气的性格,生意不忙,那正好有空,他一头扎进去继续每天研究面包。
靠宣传、营销火起来的店,是不长久的,黄晓斌一直这么认为。
所以他只想把面包的品质做到最好,认真研究每一种面包的原材料比例,一遍遍地试,就像学生时代做实验那般。
想法也很纯粹,就是想当一个优秀的烘焙师。
慢慢的,黄晓斌做的面包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店里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渐渐的,小店收支平衡了;渐渐的,盈余越来越多了。
花费了好几年,黄晓斌终于也能自豪地说出“我比保罗的面包做得还要好吃”这样的话了。
4】“我就想研究好吃的面包”
现在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呢?
黄晓斌说,应该不比从事基础医学相关专业的同学赚的少吧。
即使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黄晓斌还是在去年和今年又分别开出了分店,都叫“colorfulbakery”。
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