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医院院长葛均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归结为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钱学森之问”。
我国医学生培养规模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医学生招生规模并不低,-年累计毕业的医学生人数达到92万人。年我国本科层次的医学生人数为0.2万人、医学类硕士毕业生7.67万人、医学类博士毕业生1.25万人,高职专科层次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毕业生达到55.21万人,其中获得职业类证书的毕业生人数为19.64万人、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人数为6.05万人。
当然,医学类、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生规模并不能说明我国培养医生的规模,这必须是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才能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资格,这是走上为病人看病的唯一合法途径。从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来看,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比如年重庆医科大学有本科毕业生人,其中临床医学、儿科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医学、针灸推拿学等能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占比为54%以上;年川北医学院有本科毕业生人,其中具有报考执业医师资格的毕业生人数占比为55.4%;安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报考的毕业生人数占比为42.9%等等。
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的医学生培养体制是本科生学习五年再规培年获得证书后才能上岗;学硕毕业后需要规培2年、专硕毕业时领取四证可以直接上岗;学术型博士毕业后需要规培2年、专业型博士毕业时直接拿到四证(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执业医师证)。
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那么八年的医学生此时肯定已经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了,按理说,此时的专业型研究生应该是可以上岗看病了的,学术型研究生还得进入规培阶段而依旧无法上岗看病。那么此问就得分成两个问题,读了八年的医学生,专业学位毕业后还是不会看病和学术学位八年毕业后还是不会看病的问题,后者依旧无法看病无可置疑,那么院士所置疑的应该是前者,应该可以上岗看病的医学类研究生,可依旧无法给病人看病。
比如我国的医学类专业招生,全国有15所高校拥有八年制直博医学生招收资格(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等等),而事实上却有17所高校在招直博生。但是,八年制直博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博士毕业后,依旧只能写论文灌水,临床经验甚至不如一些硕士生,高校重视科研过多,临床实践却被忽视了。
此时我们可以回到问题上来了,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依旧不会看病,医学教育系统一直没有被清晰化。医学教育学制多、学位混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统一标准等等都是问题,可为何国内高校都在追逐医学教育?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医学教育的论文多,能提高学校的各种排名,这就是典型的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
一点个人的浅见
笔者不是医学生、也不是医疗系统的从业人员,下面只是个人的见解,诚心接受各位的品评与指教。
医学其实和艺术学一样,都是应用型技能教育,两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但是最终的能力却是体现在应用型技能上,可是这两个学科的教育都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医学走向了纯理论的方向,而艺术学却走上了纯实践的方向,于是在高考录取(指高考文化成绩)中,医学类专业的分数越来越高,而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分数让很多人觉得低得离谱,录取中只注重学生的绘画技能而忽视了文化理论知识。
对于艺术类高考录取来说,目前全国上下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年起,提高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可是对于医学教育,目前尚处于院士们、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声阶段,尚未真正落实到重视实践的培养阶段。
我们来看某医科大学的经费投入情况,生均教学日常运营支出为元,而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只有元,生均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不到日常运营支出的2%;另外某医学院生均教学日常运营支出为元,而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只有14元、再加上其生均实习经费元,后两者占比也只有前者的2%左右。
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类本科生的经费投入上,绝大部分还是在理论上,实践上的经费投入只有两到三成。笔者再来聊聊艺考,艺考重视实践到什么程度?在高考招生前,就利用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家长掏出大量的资金,在进入大学之前,就为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能力与技能培训。这是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当然,笔者在此并非为艺考点赞,艺考的问题也一样多。
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除了论文之外,应该更多地回归到实践中来,这才是纠正当下医学教育的问题所在,让读了八年书的医学生,能堪当大任。说句不好听的话,让一位资深医疗专家,带一位高中毕业生八年,他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相信各位心里都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