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疫情严重,签证难拿,机票难买......手里热腾腾的Offer好像都不香了,“除了上网课,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被疫情困住的留学生们,焦虑与等待,成了进大学前的第一堂必修课。
文/外滩教育,整理/HotEssay
就在这个时候,一点小转机出现了。
为了解决留学生们出境受阻,无法正常学习的困难,9月16日,教育部发文,将全方面帮助留学生度过年这个「最难留学季」。
教育部的系列政策举措包括:
一是合理引导学生国内上网课。
二是允许国内高校提供短期学习交流机会。
三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丰富就学路径。
四是加强对外沟通联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丰富就学路径”这一条。原本留学生的选择只有两条,要么冒险出国,要么留守网课,而新政则直接为留学生辟出了第三条路:可以进入国内的中外合办机构/项目继续学业。
新政发布当天,教育部还一起公布了已确认的9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简单来说,此次新政的关键信息有这样三点:
1.只要是已经拿到了海外大学offer的中国籍(内地)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都可以申请报考名单中的学校,学校择优录取。
2.这部分招生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也不占用学校其他各类招生指标。也就是说,对其他统招学生不产生影响。
3.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仅获得外方高校学位证书。
距离新政发布已经过去几周,各合办机构关于这部分的招生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选择也基本尘埃落定。那么问题来了,中外合作办学,会成为中国学生的留学新选择吗?
1
选择之间
中外合作办学到底是什么?
Vicky不是在新政发布当天就注意到这个消息的,但得知后的第一时间,她就向名单中的几所学校发送了申请资料。在此之前,她拿到了墨尔本大学的offer,也上了一阵子学校的网课。
“全部的课都在zoom上,所以我们都开玩笑说自己是‘ZoomUniversity’的。”Vicky的无奈显而易见,“同样的学费上网课,感觉有点亏啊,而且也不知道明年(澳洲)疫情会咋样,至少现在的情况很不理想。”
和大部分留学生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样,Vicky说,其实也不会真的没学上,但网课体验感差,加上未来情况很难说得准,所以跟家人商量后还是决定,转读国内的中外合办大学。尽管这个决定同时意味着要她放弃原本要就读的墨尔本大学,该校在最新QS世界大学榜单中排名41,有“南半球第一学府”之称。
决定做出之后,Vicky的心情仍然焦虑着,申请之后还要经过学校筛选和审核。不过很快,她就收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两所中外合办大学的offer,这时候,才真的有了一种“松口气”的感觉。
对像Vicky这样的准留学生来说,留学不仅仅是一个升学节点上的事儿,在此之前投入的时间、经历、金钱,还有与国内普通高校完全不匹配的学习内容、方式,让“放弃”变得特别艰难。
所幸,“(中外合办大学的学生)最后大部分还是要出国再读,有些学校是2+2(两年国内,两年国外),有些是交换生,还有些是本科国内,出去读研。”所以Vicky只能抱着这样的想法,“等过几年情况好了,再出去吧。”
中外合作办学,顾名思义,指的是中国内地与外国或港澳台地区合作进行的高等教育办学,须由中国教育部审核、评估及管理。这也就意味着,进入中外合作办学,也必须经由高考路径。
但为了更全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这些学校具体运营中的所有事务,都更接近“中外合办”中的那个“外”。
除了部分涉及国情的课程会聘请国内教授教课,其余课程均由外教或有留学背景的中籍教师教学,基本全外语授课,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评估体系等也都和外方高校保持一致。另外,中外合办大学的学生可以享受的学术、课后在线资源,也都与外方高校学生相同。
四年本科期间,还有前往外方大学所在地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并且,从中外合办大学毕业的学生,会得到两张毕业文凭,即中外合办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外方高校的学位证书。
这些都是小贾同学当初报考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的重要原因。
小贾是在年参加河北省高考的,高出了一本线60多分的成绩,让他可以进入一些不错的。但比较起来,“西浦背景更好,认可度更高”,而且,“还可以拿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学位证。”对小贾来说,这对他之后出国读研也更好。
既然读研还是打算出国,为什么不直接本科就留学?“一方面,爸妈还是觉得有点不放心,另一方面,直接出国读本科还是花销比较大。”小贾说。
根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