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硕士是最卑微的存在身边的人都想读

读研的时候,自己一心想要读博士,不然的话总觉得是个心结。

于是,读研前两年自己慢慢积攒论文,也发表了几篇,但最后一年却发现,很多学校或者导师对论文要求提高了很多。和导师一通商量,他认为“如果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导师,单纯靠考试可能很难,但你可以参加一场心仪院校的考试,或许可以博个眼熟。”

然而,临近毕业的自己参加了太多活动(包括实习),最终不得不放弃“裸考”,又因为签了工作,想着先稳定下来,再谋出路。实际上,现在自己非常后悔,没有去混个眼熟,至少给以后增加一点机会。

转眼间,自己已经在工作岗位了,但是读博的初衷一直没有变。我深知在高校圈子,博士学位的重要性就像“吃饭的碗”一样:手抓也可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虽然面对学生,上哪些课几乎可以说毫无压力。但是,与我想要的把专业知识领域内容融会贯通、侃侃而谈还是要差一些。我知道,我还需要一段更系统的学习经历,然后才能对我当前或之后的教学工作有更大的帮助。简而言之,我想通过读博来支撑自己站在更高的知识线上。

接触这个圈子就会发现,高校硕士师资在某些时候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接触的外界东西较少,本身课程也比较多。而就怕循环往复,自己没有了动力。

相信很多高校硕士教师也和我一样,身处在高校这个群体,硕士最尴尬的,就像其它行业就业一样,高不成低不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学校“拿不出手”,但是“弃之可惜”的那一群人,因为高校还是需要一大群搞教学的,而博士可以选择搞教学和科研,或者各搞一点,硕士没有的选择。在其它行业,硕士比本科高一些,但是又没有本科生经验多,又没有博士生专业能力强,所以,处在一个非常两难的境地。

在学校,一些时候,没有更高的学历也无法连接更高学历的人,比如博士同事,而且,很难说一些项目评审没有熟人或者靠导师情分这一说,这无疑让硕士身份倍显尴尬。所以,硕士实在是卑微的存在。而且,可以说,学校从来不用担忧硕士的忠诚度,“因为他们跳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相反,几乎每个学校都担心博士的忠诚度,因此,各方面制度对他们好很多。

为什么我这么着急,是因为现在自己还年轻。尽管我深刻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以前高中大学时的精力了,但再过几年,或许连现在也不如了。我就想趁着年轻,把自己的学历问题解决,让自己未来没有后顾之忧。读博是有很大牺牲的,导师经常跟我说,如果现在不读,将来各种事情缠着自己,可能更加难以有机会,所以,趁年轻,一口气读下来。

所以,真的很怀念学生时代。很多时候一个人跑到隔壁高校去听讲座,那里总是有比自己学校多得多的知名教授举办的各种讲座,而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和人文方面的讲座,那时候几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或者小会议室塞得满满的,那种学生时代学知识、受教育的情境以及那种人文氛围太让人怀念。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圈子的原因,总是能看到身边太多人想读博,或者表达了读博的想法(我的圈子其实很广,从本科到硕士一直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尤其是北京、上海,很多在各种场合都有认识。)所以,可能情况并不是很单一或特殊。

一次,小张跟我透露自己想读博。小张年毕业于北京一所院校,硕士专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为供应链决策、复杂网络等,在读期间成绩优异,发表2篇C刊论文和一篇EI论文。毕业后不仅拿到了北京户口,而且在一家中小型企业做供应链和采购管理。工资虽然较高,但是因为在北京,扣除各种税和房租,已经不剩多少了(他自己算过,博士补助加上入职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和学位补贴等,要远远高过工作几年的积蓄)。另外,最重要的是,工作已经有四年时间了,但他时常觉得企业格局还是小了,做的事也比较狭窄,而且,周边同事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他说他很想读博,有些自由情怀,喜欢自己安排自己时间的状态,不喜欢压抑的气氛,很享受踏实专心搞科研的时光。

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华为、阿里等民营企业的崛起,他们也投入很多资金用于研发方面。过去,民营企业虽然是就业最主要的渠道,但是一些学历人才很少选择民营企业,但是现今,很多民营企业开始搞研发,搞原创,掌握自主研发技术,做自主品牌,无形中扩大了高学历尤其是博士就业渠道。面对着这样的形式,更多人有了读博的想法。

而同样15年毕业的硕士小文,曾多次咨询我考博的事情,虽然他最担心的是博士无法毕业,但是考博的心却是强烈的,因为博士有很多退路。社会法治化、公民化,那种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人要依靠学历来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文明和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他经常向我倒苦水:“我发现自己没有以前那么上进了,而且不是不想,是力不从心的那种。比如,报了考证班不去;上班不想多加一分钟;对职务晋升没有了激情;对于心心念念的读博有着疲惫感。”小文的这种矛盾或者状况,让我对未来也有些担忧,当前我的状态是了无牵挂,自己可以决定走什么样的路,看来,任何事情都还是要趁早。

而最近我才得知,我的发小,一直到高中都是同学的小刘,已经考入一所顶尖高校读博,当初他就非常坚定要考博,于是发表了多篇C刊论文,在辛苦准备了很久以后,终于考入了理想的高校,曾经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可今后面临不同的人生。

无论是我,还是这些同学、朋友,甚至在群里没有谋面的那些群友,我看到了考博的热切,很多人硕士毕业工作一小段时间,本来不想读博,结果都又想读了。尽管新闻里报道说博士扩招了,但是,通过身边人考博的实践,我发现,其实现在考博的难度或许还加大了。去年,我的几个外校同学申请考核都没有成功。仔细一分析,确实有道理,扩招了,相应考博的人也增加了,所以,其实竞争并不比之前小。所以,不要小看了博士申请,觉得非常简单。

于我而言,读博就是追求内心理想,我知道这其中要经受经济压力,学业困难,社会看法等很多阻碍,但努力挣脱这些,我们都能看到读博的精彩——不完全是物质的,也正因为这样,读博伟大。

有时候,我们最怕的不是没有了希望,而是即使有希望了,自己面临的却还是源源不断的绝望。安迪·沃霍尔说:“纵然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但事实上必须由你做出那些改变。”所以,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都是需要自己去决定,踏出第一步,我相信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用俞敏洪先生《水的精神》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前进而努力,但是你将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不管你我现在的生命是什么样,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发现时机还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本文来源:募格科聘(ID:mugekepin),转载请在原文下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