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0后的张天一北大法学硕士毕业。
很多人认为张天一应当去律所从事一份相当体面又收入不菲的工作,然而他却拒绝了几大律师行的邀请,开了一家米粉店。
年,董明珠在《青年中国说》对张天一说,“你这样做是浪费国家资源,最好趁早关店。”
大家都能理解董明珠是因为惜才,甚至告诉张天一可以来格力当律师,像他这么好的苗子不做其他行业,去卖米粉真有点浪费。
亲朋好友也不理解他,认为开米粉店没有技术含量。北大硕士干这个,简直是大材小用!
殊不知,张天一的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
他说:
“像我这样的人去当律师,国贸一个砖头下来能砸死仨。但像我这样去卖米粉的,无论从学历上,还是嘴皮子上,比起米粉业同行,可能会好一点。”充分调研了米粉市场的前景后,他通过标准化管理制作工艺和供应链,以及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推广,让自己在诡谲多变的商场站稳了脚跟。
8年过去了,如今他的品牌名已由“伏牛堂”改成“霸蛮”,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开设了60多家门店,品牌市场估值达五亿。总理曾参观过他的米粉店,他的创业模式还入选了哈佛大学商业案例研究库。
曾经没有人看好的天之骄子“屈尊开店”,如今在别样的赛道上一路繁花。
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硕士群体“就业难”的问题。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万,与之对应的是很多硕士毕业生吐槽找工作太难。
他们投入了2-3年的时间和金钱学习,毕业后希望找一份薪酬待遇好、有发展空间,轻松稳定的好工作,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是,跟本科生比,他们没有年龄优势;跟博士生比,学历竞争力又不够。
向下不甘,向上不及。夹在中间层的硕士,找工作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1
你以为自己怀才不遇,
其实不过是眼高手低
作家刘索拉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社会有了那种当兵就要当拿破仑的意识。”
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前提应该是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足够优秀的士兵。
在毫无积淀的时候,成天想干大事,幻想一夜成名,盲目追求高薪,只会让自己迷失。
前几年,有个复旦大学硕士在某论坛上发帖,称华为的Offer给自己2万月薪,简直是侮辱自己。
这一举动引发了网友的鄙视。
有人直击痛点,说楼主太拿自己当回事。薪酬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对你价值的认可度。说白了,就是你就值这些钱。也有人说,楼主学校专业实力不强,这个职位已经很不错了。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名校背景加上高学历,似乎是一块很不错的敲门砖。它可以带你走进任意门,索要自己想要的一切。
殊不知,光环有时也是一个枷锁,它让一个人废掉了最有用的内功,却依然看不清现实。
工作的第三年,我带了一个应届硕士生。他很聪明,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在公司人缘不错。
刚开始,我交代他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比如,去给各部门会议拍拍照,在公司内网发布一些新闻,登记收发内刊等。
这些事情很琐碎,也不太需要专业能力,稍微用点心,踏踏实实地都能做好。
但是,他总是毛毛躁躁地,不是漏发两段文字,就是写了错别字。
有一次,他写错了领导名字,捅了大篓子。最终,没等到转正,就被迫离开了公司。
很多人不愿意做小事儿,也看不起这些小事儿。总觉得自己不是来打工的,是来干大事的。
不想做身边的小事,总惦记天边的大事。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了。才华撑不起野心,急功近利又怎能成大事。
周国平曾说:“凡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
人生是由很多小事构成的,一件小事、一处细节,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废掉一个人。
在浮躁的社会中,若是守不住小事,只会让自己被一招制胜、一夜暴富的神话蒙蔽。
你以为自己怀才不遇,其实不过是眼高手低。
2最怕你胸怀鸿鹄大志
却手无缚鸡之力
年,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让受试者接受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试,再让他们评估自己的成绩。
最后发现,能力欠缺越严重的人,越容易过度高估自己,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这就是著名的达克效应。
“高估自己”、“过度自信”的人,更容易树立不现实的目标,在自我膨胀中傲视群雄。被现实毒打后,也只会安慰自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鸿鹄大志没有相应的能力支撑,最终只能让“高不成低不就”堵死自己的通路。
这种对自我的错误评价,主要来自3种认知缺陷。
1.浅尝辄止,缺乏深井思维
前不久,43岁的杨利娟接棒海底捞CEO。从月薪百元的服务员,逆袭为身家超百亿的海底捞CEO。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
“无论你处于什么行业,确定好自己喜欢的领域之后,扎根深耕。有的人频繁更换领域,10年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但这10年时间如果在某一领域沉淀下去,把每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都做好,一定会干出一些成绩的。”工作就如打井,需要“深井思维”。守着一口井一直挖下去,总能找到源源不断的水流。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空有远大抱负,却做不到持续深耕。他们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选择放弃,或者妄想转入更加高不可及的新领域。
殊不知,换一个游泳池,并不能学会游泳。
成大事者,都是那些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的人。
当你知道自己想去哪,并且能够全力以赴的时候,才能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2.沉溺于履历光环,却忽略了精进能力
知乎上曾有人问:“人是怎么废掉的?”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要么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要么屈服于现实的安稳。”
学历和经验,都是过去积累的舒适区。人一旦不思进取,过度消费履历的光环,就会容易陷入“吃老本”的怪圈。
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注定没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原本只有高中学历。做快递5年,他练就了一个本事。随便说一个地址,他能立刻说出对应的城市信息。
因为专业技能过硬,李庆恒获得了官方的赞许,被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还获得了百万购房补贴。
每个人都有过去,但它不能定义未来。
人生总要向前走,“老本”既不应成为“向下”的束缚,也不是“向上”的全部筹码。
毕竟,比学历、履历更重要的是,持续精进你的能力。
3.以自我为中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