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刚结识一位大叔,下午我需要一位装修师傅,他刚好在隔壁楼做拆迁工,聊下来是一个省、市的。
这位大叔说,他现年54岁,03年来上海,做起了我们那边出外打工的致富途径之一——收废品赚取了不少钱。06年,花了将近40万在老家的给两个儿子分别建了三间三层的大房子。
然后……大叔现在还在努力地奋斗打工,而大叔的两个儿子,月入几万,但是在生活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完全没有任何归属感。这种陌生感,既是因为当初零几年时没有选择在上海付个首付买套房子(06年管控的真不严,只要有收入贷款问题不大的),也是因为大叔以及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相应的文化因而缺乏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大叔提到当初建房时就处在上海的中环附近,当时的确是萌生过想法,不过想到两个儿子一个18岁成年了、另外一个16岁了,也快到了成婚的年龄,所以自己的想法就集中在了回老家建房。
不过,假如当初他真的选择了付首付的话,那么现在的房子是千万级的了。相信很多人身边萍水相逢的人,都有自己或悲或喜或遗憾的经历,但是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影响了一个人的眼界和发展。
可是,看到下面的数据,对于读书的好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疑惑。
本科生多如狗也已经是十多年前的说法了,问题在于,刚刚统计出来的这个数据,真的是实际情况吗?
根据上图中的内容,去年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平均薪酬将近18万,本科生平均值接近15万,而硕士生为18.3万,这和本科生有多少差距?三年的专业硕士读出来,一年多个三两万?还有20届博士毕业生的薪酬,同样是18.7万,只是多了四千多而已。
读书有需要,本科生是基础不假,不过似乎越往上读,看起来起到的作用就越小。三年硕士换回来比本科层次的多三万多,而加上至少三年打底的博士,只是比硕士多几千块钱?
与其如此,根据数据显示,读博士太不“划算”了,更何况眼下无论是在职研究生还是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待遇一致,真的有学习能力的人,何不选择本科毕业后工作,然后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呢?
实际上,此次毕业生薪酬统计,还有其他不少高校,既有老牌军工名校哈工大,也有经贸领域的领头羊对外经贸大学,以及西部高校的翘楚四川大学的相关毕业生统计。
这些名校毕业的硕士以及博士的待遇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一般的,甚至于连都不是的省重点的研究生毕业生们来说,他们比本科生多读个五年的硕博连读,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又有何意义呢?
对了,大叔也提到了他两个儿子目前的现状,收入目前每人每月三万加,都是90年左右的人,虽然干的活很辛苦(回收旧家电、空调),但是从收入来说,他们比那些比他们多读了高中和大学的人相比,收入算得上高的。
提大叔的儿子不是说读书无用,因为大叔的言谈举止以及对社会发展步伐的感叹中,体现出了他对国家发展的自豪但是也表现出了自己以及两个儿子的迷茫。而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更多的就是靠本科毕业之后依旧选择扎进实验室、在图书馆里通宵达旦汲取新知识的高受教育者。
只是,研究生层次的待遇,真的体现出来了吗?那些赚取了大把利润、搭上了国家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发展快车的企业,是否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让更专业的研究生层次的员工们,受到更加充分的“现实”尊重。
当然,无论是什么教育层次,一定要走正道,千万不要一门心思地想着在放贷上“创新”、在抢普通人饭碗的问题上“露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