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张天一的别样人生

年12月20日,《青年中国说》的舞台上,一碗米粉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董明珠说:“北大法学硕士去卖米粉,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浪费!

也是对我们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你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情何以堪?你这样做就是大材小用!

他的青春会糊在米粉里,我相信(他)没有成为中国第一快餐品牌的那一天!

米粉这个事情你干不久,回去把店关了,转给别人……

不留情面、强烈质疑、十分不看好,甚至还有点等着看好戏的味道!

这就是站在舞台中间、进行演讲的创业小伙,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但这个小伙子,毫不慌张,不急不慢地轮番和台下的嘉宾们一一过招,还端上自己的常德米粉,让嘉宾们品尝。

果然,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张天一)

而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正是张天一,北大法学硕士,毕业后却去卖米粉。

其实,即将结束的年,对张天一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第二件事:撺掇了三个小伙伴,开了米粉店;

正是因这两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事”,都发生在了同一个人身上,张天一瞬间变成全网讨论的焦点人物。

如今,8年过去了,存在于张天一身上的争论仍未消失。

佩服他的,仍然支持他;不看好的,仍在等着看他笑话!

只是,在时间的见证下,如今的张天一,早已不是当初的张天一。

张天一瞒着家里人开米粉店的事,最终还是被老父亲发现了。

只不过,这发现的过程很是喜剧。

年4月某一天,张天一父亲接过同事递过来的《常德日报》,认真看了起来。

结果,其中一篇报道《老家米粉北大硕士北京这样卖》,吸引了老张的注意力。

哟,前几年有个卖猪肉的,

现在又跑出来一个卖米粉的,有意思,

但读着读着脸色就变了……

因为他发现,那个开米粉店的北大硕士毕业生,就是自己的儿子张天一!

(当时的报纸报道)

要知道在这之前,张天一一直都是父亲骄傲的谈资、显摆的资本。

在父亲眼里,他是北大硕士啊,毕了业怎么着,也是去一个国家机关工作,或者成为一名律师。

反转总是来得这么快,上一秒才跟同事吹过的牛,下一秒就变成了流在心里的泪。

那一刻,张天一父亲的人生观顿时碎得稀烂,气得他直接打电话把儿子骂了一顿。

事后,在回忆这件事时,张天一略带调侃地说:

不是反不反对的问题,他们没杀过来就不错了。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北大法学硕士,毕业后竟然去卖米粉?

这让一个以儿子为傲的老父亲情何以堪!

说到老父亲的情何以堪,就不得不提张天一的成长经历。

年,张天一出生于湖南常德市。

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名律师,小城里典型的中产家庭。

当然,这也是众人眼中标准的“高知家庭”。

能出生在“高知家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风光”的另一面也意味着:

打小起,他就必须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来自父母的厚望。

而张天一承载的厚望,就全部融入在了他的名字里:“天一”,寓意“天下唯一”。

接下来张天一的成长之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从6岁上小学开始当学生一路过来,

评判我个人价值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考试与得分。

在这评判体系下,张天一果然不负父母众望,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习优秀、成绩突出。

只是,谁也没想到,年参加高考的张天一,出现了一个“失误”。

因为看到之前有江苏考生,写出的高考言文作文《赤兔之死》获得高考满分,张天一动了心思:

搏不了状元,但可以搏个单科状元。

于是,在考场上,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言文,结果分数惨不忍睹。

哪怕惨不忍睹,但在实力的保底下,他还是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法学专业录取。

再后来,张天一又以高分考取了北大的法学研究生。

用学霸来形容张天一,一点不为过,而谁家里要是能出一学霸,不知道得遭到街坊邻居多少的羡慕嫉妒恨呐。

颇有颜面的老父亲,正憧憬着儿子毕业后,走上康庄大道、光宗耀祖。

只是没曾想“啪”的一下,儿子亲手把他的美梦打碎了。

一边是老父亲的“天塌了”,另一边的张天一却是“管它呢,天高皇帝远管不着”,继续卖米粉!

在老父亲眼里,儿子肯定是冲动的、任性的、甚至是图新鲜好玩的。

但他不知道,这正是儿子的“蓄谋已久”、“深思熟虑”。

听过一句话,“要走难走的路,听难听的话,读难读的书。”

人的天性使然,总会趋利避害,选择容易的事情做,走容易走的路.

可往往最容易走的路,走到最后却是绝路。

对张天一来说,比起硕士毕业入单位工作,创业卖米粉,这条路更难走,但更有挑战性。

只有这样,他才一直在正向成长,而不是原地踏步。

北大硕士毕业,为什么要去卖米粉呢?

这是张天一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特别想弄清楚的问题。

为此,张天一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之前的成长过程,张天一都在围绕考试和得分转。

那在硕士快毕业时,他开始真正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

有朋友告诉张天一,他要留在北京,要通过奋斗在北京有车有房,但张天一却觉得很疑惑:

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机会成本,

在北京实现这一在任何一个三线城市都很容易实现的目标?

朋友告诉他,北京的机会很多,遍地黄金。

可张天一却认为,北京的机会是有门槛的.

比如在没有户口之前,北京的一切福利都和你无关……

问了无数个为什么之后,张天一开始畏惧将来每天按部就班的律师生活,或者循规蹈矩的公务员生活。

他,整个人变得迷茫起来。

直到在驾校练车,和教练聊了一次天。

他意识到,如果找工作仅仅是谋生手段,那谋生手段有一万多种,完全不限于父亲眼中的那几种啊。

而且导师吴志攀先生也曾给过自己一句教诲:

岗位无高低,只是分工有所不同。

也就在那个时候,张天一真正确定了一件事:

没有什么事情,“是大学生做的”和“不是大学生做的”的区别。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好,用心去做,最后都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虽然自己学的是法律,但不一定就限制在法律行业,

毕竟,用法律、法学的思维云做其他事情,也可以的啊?

就这样,经过小半年的思想斗争,张天一终于拨开云雾。

卸下心理负担,开始认真考虑自己该干些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来时路,决定了他的去处。

张天一生在湖南米粉之乡常德,米粉承载着他所有的味觉记忆和情感记忆:

我一直觉得,米粉是一个人间烟火味十足的食物。

而北漂求学的他,一直对吃不到正宗的常德米粉耿耿于怀。

最终,他决定干餐饮,做一碗正宗的常德牛肉米粉!

(常德米粉)

目标确定后,张天一拉了三个朋友“下水”,然后开整。

年2月开始,张天一回到老家常德,开始走街串巷,品尝常德的每一家米粉店。

一天吃一碗是享受,一天吃十碗则是噩梦!

噩梦噩到什么境界呢?一位合伙人开玩笑:吃米粉已经吃得菊花冒火。

最后,张天一一行人选定一家口味最正宗的米粉店,开始拜师、学艺。

光学别人的艺,没点自己的独家怎么行?

于是,几个人又开始研制独家配方:

买一把小秤,在无数个夜晚,一小勺一小勺地称量每一种中草药、配料的分量……

又在当地众多有名的米粉主厨品尝和点评之下,独家配方终于搞定。

当同班同学们都手握光鲜亮丽的offer,意气风发地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时。

张天一却在灰头土脸地研究一碗米粉,很多人送给他三个字:何必呢?

但下定决心要干出成绩的张天一,却觉得没啥何必不何必,自己就是觉得值!

不得不佩服,北大法学硕士也许有很多,但不迎合世俗偏见、尊重自己内心选择的张天一,却只有一个。

敢创业是一种勇气,但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想开一间像样的米粉店,弄到独家配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配方搞定后,重头戏便是找店面。

而找店面,就意味着自己手里有多少银子可以拿来“挥霍”。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4个人凑到的10.5万元,简直是杯水车薪。

最终,4个人选定了国贸的一家美食广场,在那里接手了一家偏僻的奶茶店。

年4月4日,张天一的第一家米粉店正式开业。

开业这天,张天一发了一条朋友圈:

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哪怕去当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

在外人看来,张天一卖米粉大概率是一种新鲜、好奇。

但张天一特别清楚自己正在干什么,不然,也不会在朋友圈这么“口出狂言”!

但,他的“口出狂言”,却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致敬:

对我而言,从餐馆开业第一天起,我感觉已经成功了,因为我打破了自己内心的条条框框。

米粉店是开起来了,接下来,就是所有人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