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豫之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荀子·解蔽
圈子往往很松散,各路人马都有,但只要形成了圈子这个概念,通常会渐渐走向封闭,尤其是非科学学术类的这种缺少直接依据的对象内容,比如:书法
实际上圈内的人是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处圈内,依个人所接触,书法圈是最没有文化但却自己认为和被人所认为有文化的一个圈子,参见拙文《曾翔和田英章,我们应该相信谁?》
不是为了便于本文理解,而是为了节约写作时间,文章姑且边想边写
书法圈是由学院和社会里的各类人员组成的,圈内的学院和社会二者关系密切,比如高校中的很多专业教师都参与社会活动,目的基本上是获得各种头衔(各种主席、会长,理事)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名利,因为这类高校教师多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和高远的学识追求以及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不说硕士,就是大多数书法专业博士,学术高峰就是博士论文,之后就在烂泥里打滚。同时社会上的人士也是为了进入学院或榜上某某学校特聘教授之类,校本课程之类的名号而拼尽全力,以让自己有更多“专业”的地位。二者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实书法很难称为学术,它有比较难以言表需要意会的感觉,讲究格调,讲究味道,这种较为主观的评价很容易让人跟着圈子人云亦云而缺乏判断依据,而学术,就强调的是依据。
在技术上当代书法正因为缺少依据、丢失传统而导致技法上的混乱与模糊,就当代书法而言,技术层面练习两三年足够。书法的其他内容诸如史论、书法理论还是美学方面都可以挂靠到其他学科,或者说本身就是其他学科的一部分,书法有了博士点这么多年,成果如何?有理论成果的也不纯是书法,而是通过书法研究了什么
当代书法在文献整理,学术成果,学科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较,但这两年不断有抬高书法地位的声音,有的人还想将文字学放到书法学下面,这真是孙子成了爷爷。书法升到一级学科,是权力意志,民族主义、文化自信等等一系列政治风向的结果。
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体系设置中,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截至年1月14日,共设14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学科大类)。例如,理学下有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十余个一级学科。
试问,书法凭什么与社会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天文学、电气工程、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相并列?靠的是那技法、书史、书论、书法鉴定收藏、书法教育?还是跟风且无力地从社会学角度去解释研究?教学体系理论体系都不完备,研究方法也不够严谨和科学,研究成果更是没有可以和其他一级学科相抗衡的理论著述,增加一个书法一级学科,会增加多少财政投入!
《书学》还在的时候,本科生都能发,可是养活了一批水博,后来被削减,那可算是让书法研究者如丧考妣。《中国书法》只是书法圈内人的玩物,比如《中国书法》年第3期《也谈唐楷的历史意义与艺术成就》,看这名字就知道作者水平了。再如同年第10期发了《隋代写经书法之南北融合书风的发展》,不知是何方大作整整占了两个版面。而这些,是不会在《文史》、《文献》、《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等这些传统严谨的期刊上出现的
书法圈的人常常认为发了《中国书法》这种东西,就自以为会做学术。即便《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故宫院刊》等上的书法论文,其整体质量也不如80年代兴起的第一批学人。
学术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角度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而书法圈的人学术水准在这两个方面捉襟见肘,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意淫的小圈子。从现在高等教育看就很明显了。小部分学生论文写的好,技法不行。这些代表人很多,比如郑大某些硕,川大某些硕。加上一批首师大硕博,比如山东大学届书法硕士毕业展,一塌糊涂之中还给大家带来抄袭的惊喜。这类分布大江南北的高等院校之中。小部分人技法强理论不行,主要是美院的一批人。大部分二本三本院校学生理论技法统统偏低。看看吉林艺术、鲁美等的一些书法硕士论文,这种看图说话,随意抒发的累累文字正是书法教育的后果,
尤其在清中期以前,书法地位较低,相关的文字自然很少,材料上的限制导致书法史的研究大同小异,翻来覆去就那么多文献。尤其传统书法的内容和技法都很简单,如今的书法圈已经把书法弄的玄而又玄。特别是书协自沈鹏开始,为新而新,引入西方美术那一套,解构汉字,写字变成画字。肚子里面真学问没多少,各种鼓弄玄虚的术语名次倒是唬人
在讲究各种设计对比的当代书风下,书法自然偏离了自然书写和速度要求的本质,比如对于王铎写的“通”的解析:
将“通”字的运动中线条分割成的两个空间大小都作为书法造型是否合理的依据,用现代的方法分析古人无此意识创作的书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追求能够让当代书法落入这样的一种分析圈套?
引用一位艺术博士的话来说:
如果书法研究算是一个学术领域乃至一个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这个圈子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水评、综合能力普遍低下,总体学术水准、成果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其总体学术水准自90年代初至今一直处于下滑趋势,而讽刺的是,这个圈子的规模却是在不断扩大。致命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其学术生态和环境。
更现实的是,书法研究没能像艺术史学科般取得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从而在人文学科和正规高校中得到支持。没有学术共同体,有时候研讨会评委的水评都不如参会人员,学术期刊成为赚钱工具(中国书法),文章抄袭层出不穷。
最重要要的是,现在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书法专业的实际需求是技法教学而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对于书法专业来说,不过是教师评职称的环节,一旦完成职称评定,从事学术研究与否全看个人兴趣。
对现在书法圈来说,创作、技法教学是核心,书法学术不过是体制的要求和快速换得金钱回报和社会声望的工具。因为有了学术的面具,会吸引更多信徒。
与其他圈子相比,书法圈虽普遍名利了了,自然也乱象丛生,精彩一样不少,仅举点上得了台面的
学者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指的是字大小,还谈啥做研究?
博士比如吕金光书法博士,获得“泰山文艺奖”的作品中连陶渊明诗都搞不清楚,上网都懒的,还谈啥有文化?
领导比如魏传忠、赵长青、郭志鸿等等忙于职务和金钱,还谈啥谋发展?
教师比如唐山师范学院书法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学鹏,毛笔当成硬笔写,还谈啥教学生?
书家比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锦溪,两次入选最高奖兰亭奖。自己不会作诗,胡抄了网上的三首成为入选的“自作诗”,还谈啥格调?
比赛比如全国第五届书法正书展,有些入展作品水平如此之差,还谈啥投稿?
社会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练书法的和教学的,更是混乱不堪,就不再举例了。
从更应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