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学已经不是一件那么稀奇的事。送孩子出国也成了许多父母为孩子前程筹划的正常备选路径。出国的孩子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学生,成绩非常好,可以冲击一下国外名校的,比如常青藤名校、比如哈佛、牛津之类。这类成绩好的学生瞧不上北清交复,这就是A类生,他们是冲着顶级名校去的。第二种学生,国内、水平,他们成绩算是不错,冲北清交复有点困难,但是他们考国外排名比国内名校高的名校还是可以的。这是B类生。出国对A类和B类生的帮助都挺大的,直接提升了一大截。一般来说,这两类学生回国找工作也会比较容易。第三种学生,可能只能考二本、三本甚至压根考不上本科,但是通过语言分数,中介推荐,他们也能在国外找到学上。这是C类生。如果说A类、B类出国留学是去镀金的,那么C类生出国就是遮羞的。好歹混个本科,不会太丢人。出国潮已经延续了十多二十年,国内的用人单位也大概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有所了解了。留学生再不是金疙瘩,招聘单位除了看学校的牌子、专业,也会把注意力放在招聘者本身的能力上。有的单位会给名校毕业的留学生起薪高一些,但并不绝对。所以即便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公司,遇到几个海归人士也非常正常。海归只是一种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这三类学生中,前两者都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他们学习、打工、认真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还有各种学校的社团。这样的学生在国内上学其实也不错,认真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至于C类生中,当然也有出了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开始认真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出国之后仍然稀里糊涂地,在中国人里扎堆,盲目攀比,无节制地泡吧、逃课、不好好学习。这些人能不能毕业都成问题。我以前认识一个朋友,他父母把他送出国后,父母同时出了车祸,双双去世了,这个儿子继承了家业,手上空有一笔财产却没人管束。一般国外大学4年本科,抓紧一点的话3年可以毕业(寒暑假都学的话)。他读了六年,还在读,后来就没联系了。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把4年本读到5年的学生还是不少的。国外都是学分制,修完一个是一个,学分不够就是没法毕业。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吧。所以有很多学生为了毕业,选修课专门选特别简单的课,而不管这门课到底有没有意思,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帮助。我听过最极端的例子,是国外一所大学的普通话(对,就是中文普通话)选修课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中国人。这里面有真心想学普通话的祖上是香港、广东的移民,但更多的是想混学分的中国留学生。说实话一门选修课都折合人民币起码1-3万,这真的是浪费爹妈的钱不心疼了。同事的孩子在英国留学却拿了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详细情形不方便问。毕竟这件事本事就挺打脸的了。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转专业的。毕竟要让父母一开始就为了“中国文学硕士”专业去付钱不大现实,多半是读着读着发现实在没法毕业才转了专业的。这个学位非常的尴尬,最好的出路是能留在国外做中文教师。中文、孔子学院这些年在国外还蛮吃香的。可惜的是他在英国读书,英国移民是极为困难的。而回国找个工作也很麻烦。HR问你在哪里毕业的,英国XXXX大学毕业,什么专业?“中国文学硕士”,这就尴尬了,是按照硕士学历给你算工资,还是本科呢?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如果是C类学生,真的谨慎出国。为什么呢?他在国内好歹父母可以约束,出了国没人管,要怎么坑爹你根本控制不住。再一个就是国内二本三本甚至高职随便上一个,省下的钱可以在必要时给孩子做个小本生意,买个房什么的。花钱让孩子出国,投资失败概率太大。至于那些真心不差钱的C类生,其实我也不太建议出国。家境好,又不爱学习的娃,出了国闯祸的概率比较大。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