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破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青年文学与文化工作坊”第一期观察概念的混淆往往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到引发一场三观不合的互联网狂欢,小到一场无法达成共识的圆桌会议——“混淆”和“麻烦”无处不在。很显然,上面这句话的每一个字中也都存在着“混淆”和“麻烦”:为什么“互联网狂欢”就得是“大”的,而“圆桌会议”却是“小”的?为什么不能“狂欢”,而又为什么必须要“达成共识”?“麻烦”如何成为“不必要的”,不是说“真理越辩越明”吗?当脑海中闪过以上问题时,笔者正置身于一场关于如何“破圈”的文学讨论,努力地听大家谈论的话题,关于《奇葩说》和《吐槽大会》,也关于“大脸油画”和“发了几篇C刊”,以及李汶翰、王一博、吴亦凡等更多听起来陌生的人物;我努力地观察大家发言时的神情,那些或洋溢热情或沉思冷峻的面孔都很好看,但恍惚中看着这些实际年龄都比我大的师友们,心中升起一种“年轻真好”的怪异感——又或者其实我不知道为何要集中注意力又为何分散了心神,但大概知道的是,每当这种游离或割裂的情绪发生,也就意味着我在试图摆脱媒体工具人的身份,而尝试进入精神上的文学在场。和此次会议讨论的主题相关,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破圈”?不讳言地写下这些凌乱不堪的念头,因为它是真实想法。但突如其来的感性变异绝对没有逻辑,它时而充满灵动的象征,时而囿于现实境况显得懦弱,它看似是辩证的、包容的、充满挑战的,但反过头一想又变得庸俗、乏味、让人无所适从。写到这里时我又开始犯难,因为回头数了数已经用了五个“又”字,“纵是温文非尔雅,空发议论欠华章”,表述的重复似乎让文学报道的漂亮变得不再可能。但之前说了要“破圈”,这会儿却向后缩,是否也足见“破圈”之难。他们真的“破”/“出”圈了吗?彭敏在《中国诗词大会》现场“我个人亲身见证‘出圈’的瞬间,都是跟彭敏在一块。”马小淘说到这儿的时候,大家都乐了。的确,彭敏是近年来文学界典型环境中“出圈”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写诗歌,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入职《诗刊》社做编辑,但没和一般的编辑一样,安稳地坐在办公室里编稿子。年,彭敏与李剑章组成的“PM2.5”组合,获《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总冠军,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成人组总冠军;年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亚军;年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亚军;年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检索彭敏的代表作,也不是大多数诗人都举例的个人诗集,而是一本“励志散文”《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如果单看题目,文学圈的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说,这不就是一碗心灵鸡汤吗?比“心灵鸡汤”更凡尔赛文学的,估计只剩自媒体标题了,试看一二:《击败北大研究生夺冠的武亦姝,她为何如此优秀?》《背了十年古诗词的外卖小哥,成功打败北大文学硕士,如今怎么样了》当我还在犹豫上一句话要不要加个句号时,这些文章的点击量已经又在蹭蹭上升。强烈对比、设问句式、惊叹语气,真是屡试不爽的传播法宝啊。无疑,其中那个被反复击败的北大硕士,就是彭敏本敏,直到年他第三次参加诗词大会,在决赛时遇到一个11岁的小学生,才“一雪前耻”:“我使出浑身解数艰难地战胜他,获得了冠军。网友都在我微博上热烈留言说,敏叔你真是老当益壮,臭不要脸(笑)。”一种好玩又不尴尬的自嘲自黑时常在彭敏身上、彭敏的微博上、彭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