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天坑硕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硕士再打工

本科毕业,在工作和读研中选择了后者,和实习的辛酸说拜拜和求职的艰难说再见,心里美滋滋想:“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硕士再打工!”

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那个日常在实验室里蓬头垢面埋头苦干的我突然暴露在求职市场,被用人单位上下打量。从双非学校天坑专业毕业的我,且不说进大厂拥抱福报,海投我都无从下手。

没有漂亮的绩点,没有高分的文章,没有丰富的实习经历...简历上除了你会我会大家会的实验技能以外,抠破脑袋也想不出其他内容。

身边有朋友开玩笑说“你可以去做核酸实验技术员啊,一天好几百呢”,等我兴致冲冲打开招聘软件时发现,“不好意思,请持证上岗。”

21世纪,硕士还会找不到工作?

求职初期,我偶尔和朋友抱怨找不到工作,朋友只会觉得困惑,然后不明真相地丢下一句“21世纪,硕士还会找不到工作?”

“可是我身边都是硕士啊!”这句话我憋在心里没说,说出来旁人只会觉得我在凡尔赛,毕竟中国硕士学历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只有0.7%。但亲身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懂,和你竞聘同一岗位的候选人往往和你有着相同的学历,此时学历也就一文不值,更多的是靠着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科研成果分出三六九等。

有位学金融的朋友给我讲他的面试经历,面试现场候选人依次自我介绍,介绍内容包括本硕毕业院校,在场的候选人人均本科来自清华大学,研究生也是大差不差的高等学府。那一刻,在那一群人身上,可能连“清华大学”也不再是一个闪耀的标签。

在这场面试中没有被留下的人,转眼还是能够轻松收获一份好职业。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筹码和底气,至少我不是。

我自知能力不行学历没有,对于这样竞争激烈的岗位敬而远之。并且因为害怕被贴上“眼高手低”的标签,时常警戒自己“研究生三年增长了我的年龄不一定增长了我的能力。”在职位筛选时也不会刻意勾选“学历”这一栏,对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岗位更不会在意薪资。即便如此,我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不仅互联网大厂没有一扇门为我而留,跟着大浪潮去奔赴宇宙的尽头,又在岗位表公布的那一刻发现“报国无门”。最后在毕业之际,我选择去企业继续干研究生干的那些事——细胞的奶妈和qPCR流水线工人。

读完研,你的工资可能还没本科同学高

在下定决心回到专业相关的行业之后,带着一点点底气开始精挑细选意向公司。公司规模、工作内容、薪资福利......等等!这个薪资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我紧急打开人均月入5w的某社交软件,依旧在真实的互动中找到残酷的真相,原来月入过万才是梦!

有研究统计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大多在-元区间,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众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人均年收入不超过12万。

虽然每一个分析报告都显示硕士研究生毕业薪资水平高于本科毕业生,但当我询问当初本科同期毕业直接工作,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学薪资多少时,答案让我再次坐不住了,心里一万个声音在喊“这个研究生不读也罢!”

麦可思发布的《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毕业后直接工作三年的平均薪资,与毕业后先升学再工作的人起薪基本一致,甚至略高于后者。在前程无忧18年6月发布的10万份有效招聘中,不论学历,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平均月薪远高于应届生。

此外,硕士研究生虽有学历加持,但在真实职场中,工作经验似乎更有分量。彼时薪资差不多的我们,对方凭着三年工作经验跳个槽,薪资瞬间甩我一大截。如果不跳槽,三年的工作经验也足以让他们的头衔再升一级。

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已然不等同于“高级专业人才”,“辛苦读研却成本科同学下属”也不再是段子,更是活生生的例子。

没有困难的工作

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就这样怀着极度受挫的心情,一边在求职软件上低头哈腰“加班没问题,读研都是,真的是福报!”一边在心里暴揍三年前放弃事业单位毅然决然选择读研的自己。在求职市场经历两个月现实的鞭打后,我也逐渐练就了45°的求职姿态,躺平了,但又没完全躺平。

每天像一个等待退休的渔民,早起在招聘软件上撒下渔网,晚上睡前再检查一下各家简历投递进度,没有情绪没有期待。遇到“不去也罢”的岗位,甚至摆出高姿态,拒绝加班,单休不去,五险一金更是我的命,少一份都不行!

当然啦,遇到自己喜欢的公司和岗位,就开启多个平台轮番轰炸的模式。不仅如此,还要搜索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