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肖梅开始后悔起自己高考的选择。这是一次选还是双非的选择。家在东北的她,当年原本有机会就读本地的高校。但当时的肖梅没想这么多,她觉得自己应该走远些,去南方看一看,于是填报了一所南方的双非一本院校。她没想到这个选择会影响至今。
现在,她已经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硕士应届毕业生。但这所高校的硕士学历,并没能成为她的求职敲门砖。相反,因为本科是双非,肖梅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还曾有过面试到最后一轮,被面试官告知本科要求以上的情况。
肖梅的困境被称为第一学历歧视,在年秋招季,她并非特例,应届生们的自嘲透着些许落寞: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所谓的“双非”,一直被不公平地贴上“劣等生”、“学渣”的标签。但是,这些标签真的能够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吗?难道华南理工大学这所高校的硕士学位就不足以让肖梅担任自己理想的工作吗?为什么要将人的一纸学历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真正去了解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高校的声誉和学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肖梅花了三年的时间在高校攻读硕士,秉承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渴望,然而她却因为本科阶段的选择而被定义和局限。
我们不应该将人们的前途和机会仅仅看重于他们的学历,而应该着眼于他们的真正能力和潜力。对于肖梅这样的学生而言,她的才华和实力并不在于她本科所读的学校,而应该在于她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展现的能力。
第一学历歧视,就如同给一个人留下了终身的污点和险情。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不公平对待,也是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否定。我们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对待,而不是被给予一个不公平的标签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
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我们应该为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学子,给予他们应有的机会和尊重。不要因为一张薄薄的纸就否定了一个人的全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更为丰富的内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