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辰
科学本身并不全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着潜在美和无穷趣味,科学探索本身也充满了诗意。——周培源
他通过50年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他热爱学习,更热爱物理;他曾为了尽快回国投入研究,只花费了3年,修完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位;他哪怕84岁高龄,仍恭恭敬敬坐在电脑前,开始自学计算机,直到89岁获得了广义相对论的突破性成就。
这就是周培源,一位为祖国呕心沥血的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
我是“连理女博”—小辰姐,本期教育人物纪实的主人公,是我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的“民间外交家”——周培源。
“努力”是天才成功的第一步,只要愿意缩短时间去学习、去付出,那么成功就会在眼前。
他是天才,但后天的努力与刻苦,同样无人能及。
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亲曾是清朝的秀才,母亲是书香门第世家,这样的家庭条件,使得周培源接受的教育都是最好的。
小时候的周培源经常跟随家人辗转于南京、上海读书,即便这样,周培源的功课都未曾落下,直到16岁的他入读上海圣约翰附中,奔波才就此停止。
成绩优异的周培源在初中、高中都是担任班里的干部,甚至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周培源还成为学生代表进行较为激烈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学校开除。
周培源离开学校后没有选择放弃读书,而是回到宜兴,躲在寺庙里继续读书。
年,周培源便考进清华大学,年毕业时便因为优秀的天赋被学校派遣到芝加哥大学深造,紧接着他便在3年内,连续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周培源和他的小伙伴(赵忠尧、何增禄)曾被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称为“加利福尼亚中国三杰”,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周培源的才华和能力。
27岁的周培源刚回国就被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聘请为物理教授,周培源没有因为获得较多成就和较好事业选择敷衍对待工作和研究,而是在成为教授之后,依旧在空闲时间里研究相对论,甚至在50年的研究中,发表了奠定中国理论物理研究基础的数十篇论文。
周培源日常工作较多时间都处于研究室,就连休假时间,周培源也会去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参加由爱因斯坦主持的高级研讨班。
在此之后,周培源通过对更实用的湍流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提出研究湍流理论的“准相似性条件”在年得到证实等等,50年的研究和奋斗,周培源建立了独特的湍流理论体系。
在周培源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比学习和研究重要,哪怕已经获得众多成就的周培源,在退休后,依旧会为了一道题演算几个钟头不动,将题算出来。
科学家的一生都在为某一项或多项研究努力付出,往往在收获成就的时候科学家才会被众人了解,其实每一位科学家都不容易,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他们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非要说周培源的贡献,那就是3个:
他将广义相对论,推广到了一个新高度,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定解,并且还将这个领域探索、应用到了宇宙论。
再者就是引力论,提出了谐和条件是物理条件的观点,并且做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将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认知,又提到新层次。
最后就是湍流理论,我不再一一赘述。
除了学术贡献,最重要的是周培源的个人品质,他正直无私、刚直不阿,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他哪怕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也希望能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精神,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