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哥们发帖问到:
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留学,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心态?
这事其实没啥稀奇的,咱们国内也有“英语语言文学”的专业,只不过身为中国人,放着国内这么多大好资源不利用,跑到英国去学习“中国文学”,这就有点呵呵了。
这是什么心态呢?
不用多说,“崇洋媚外”肯定是少不了的。
比如前些年一个同事,想买家电,我说美的的就不错啊,TA说,唉,美的不行,它啥都做,你想它哪个能做精?
我弱弱地问:那你觉得什么牌子好啊?
TA说:“西门子啊!”
我:
#¥%,美的各种小家电都做,就样样都不精,西门子做的各种品类,难道比美的少么?这样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以前,甚至是在不远的前几年,还是很有市场的。
那时候外企风光无限,待遇高福利好,其中尤以高科技行业为甚,BAT都得招外企挑剩下的人。可谁也没想到,中国发展、崛起的这么快,眼看也就十多年的功夫,当年一个个大牛的外国科技企业,都被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干掉了。
北电破产,思科龟缩回了美国,在美帝政府的保护下生存,朗讯、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被打的名字越来越长,只能合并抱团取暖,阿尔卡特-朗讯,简称阿朗,诺基亚-西门子,简称诺西,后来又传闻阿朗要和诺西合并,那是不是要叫: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简称阿郎诺西呢?汗。
在家电行业,以美的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基本把日企驱逐殆尽。
要说现在国外还牛一点的,也就剩下为数不多的行业,以及“留学”了,但是即使是留学,哪怕是国内考大学,也要学个学校强势的专业不是?你报个XX科技大学,XX工业大学的文学专业算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外企还风光的年代,这样有“留学”背景的人也许还比较吃香,可放到了现在,留学,尤其是野鸡大学的留学背景,还值几个钱?
结束语
留学也好,考大学也罢,都要奔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要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否则,可能就是花了大把的钞票,再赔上几年的时间,高价去国外旅游了一圈,回国后发现,自己什么也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