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鑫教育微谈
“文凭”是指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时间上、文化知识积累上都没有叨叨标准,却想拿到超标准的文凭,简直是痴人说梦。
高考是我国中小学生拿到文凭的主要渠道,通过高考考上高校,与此同时获得所对应的文凭,这是正规且被认可地获得文凭的方式。
而有的人非要走“歪门邪道”,想通过高考获得与能力不匹配的文凭,“低配版留学”就曾是很多学生钻空子的方式。
低配版留学:中外合作办学
为满足一些学生留学需求,也为了高校实现国际化,一些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种办学方式被称为为“低配版留学”。
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学校、合作项目两种方式,合作办学比较稀有,大众所熟悉的中外合作办学有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汉丁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等。
这几所有名的中外合作办学,实力和大众认可度都比较高,高考分数线和学费同样很高,尤其是学费,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一年学费10万+,尽管学费如此高,还是备受欢迎,一些家长不惜砸锅卖铁也送孩子去读。
主要是因为,此前中外合作学校学历文凭含金量很高,不出国就能获得留学文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备受认可。
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
教育部通知,个中外合作办学被终止
在最近一次教育部对中外办学资质筛查中,宣布终止个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一些名校合作项目也都被终止,包括清北两所最高学府,清华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创办的体育谷管理硕士学位、北大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创办的卫生事业管理硕士教育项目。
还有复旦与悉尼大学合办的项目、北京航空航天与墨尔本大学合办的项目等等,共个中外合办项目被终止。
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此前在中产家庭中备受欢迎,家长愿意花高价钱送孩子去读,毕业后获得国内名校和国外名校双认可,但慢慢大众发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仅仅是打着“洋文凭”的幌子,用钱换分的一种手段。
“中外合作办学”为何走向末路?
▲徒有虚名的“洋文凭”不吃香了
大学四年花费百万实现梦,又得到洋文凭,此前在大众看来很值,但是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本科学历越来越不值钱,这种用钱买来的洋文凭,仅仅是徒有虚名,企业和社会认可度差。
▲学历含金量低,影响高考公平性
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都是以一些名校为基础的,比如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而在招生的时候,这些中外办学项目要比同等级高校分数线平均要低25分左右,投档分数线远远比统招分数线低很多。
分数低,只因花了足够高的学费,就能享受同等级教育,对于普通家庭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直接影响高考的公平性。
▲冷门专业,实用性差
从上述我们列举的几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看,大多都是冷门专业,实用性一般,大学四年,即使获得了与、名校挂钩,且有留学资质的文凭,也很难平次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慢慢地学生和家长看破了这一点,用钱买文凭,报考中外合作项目的越来越少,这些冷门专业也招生越来越少,被终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洋文凭”不再吃香,真才实学才是本事
大学四年花费万的海归,毕业后一个月挣0元,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此前出国留学,获得海归身份是镀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发现那些高高在上的海归,知识水平甚至比不上国内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
企业也意识到高薪聘请的海归,没什么真才实学,慢慢的洋文凭海归身份越来越不吃香。
当然了,凡事不能一竿子打死,一些留学生还是在外国学到了本事,也开阔了眼界,回国后将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职业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算是学以致用。
而像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历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分数线够且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还是可以报考的。
话题讨论:
你对于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终止,怎么看?(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