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宝宝后台的留言,说了些自己的困惑。
考研君自诩不仅无所不能,还会插你两刀...
上能吃只母猪不抬头,下能睡个三天三夜不罢休。
于是洗手亲自看了一天火,今天就给大家端上了一碗浓浓的鸡汤!
不想吃就倒了噢,小编最不忍心看到你们不开心!
好了,前方是鸡汤!!!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朋友不无感慨地说,她跟那些选择出国留学、读研的姐妹们疏远了。
这是一种没有高下之分的疏远感。
朋友毕业后没有随大流考研,而是出来闯荡,如今过去三年,也算是在大城市稳当落脚了。
当年在学校里软软胖胖一个小姑娘,不知道在公司的茶水间、下班的地铁上痛哭了多少次,最终变成了如今这个工作泼辣、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的御姐。
而她大学时最好的闺蜜,在自己决定贡献终生的心理学学业上继续前行,毕业时以极高的分数拿到了留学读研的机会。
如今也正是学成归来的时候了。
她俩去了大学时最喜欢的咖啡屋坐着,面对面地聊天。
原以为能像过去那样,一聊就是一个下午,然而现实情况是,寥寥几句牛头不对马嘴的交谈,她俩不欢而散。
留学的姐妹跟她谈法国总统,她跟姐妹谈投资基金;
姐妹跟她谈诗和远方,她跟姐妹谈房价和地产;
姐妹跟她说的学术伟人她没听过几个,而她跟姐妹说的行业大咖,对方同样一脸懵逼。
造成两人分手的直接导火索是,留学的姐妹踌躇满志说要出来创业
前期先让父母资助投入,等事业有了起色,就让工作的朋友也来帮她。
工作的朋友淡淡地说:“我建议你先进大公司学点东西,了解一下国内的行业背景。”
留学的姐妹说:“不行,边工作边创业,时间分配不过来。”
工作的朋友说:“别人说摸石头过河,你连石头都摸不到,容易沉底。”
留学的姐妹回去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一辈子同路,总有分开的一天。
她给别人的评论回复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以为我有一个能一辈子谈理想和未来的朋友,结果多年未见,她一个人留在了生活的菜市场里。”
工作3年的朋友毕竟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姑娘,她只觉得有种看小孩似的哭笑不得,然后毫不留恋地拉黑了自己的姐妹。
我也认识一个读研3年的同学,我跟她说了这个故事,她反而对留学的姐妹表示理解。
眼界更广阔的人在脚踏实地的人眼中自然是带着股孩子气的,这之中并无优劣,只是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她们的价值观早已经不一样了。
老实说,目前的大环境仍然有一种反智主义的倾向,尽管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起码读到本科(半数是为了学历)
但是要再往上读,遭受到的阻力就会大得多——
父母会时不时提及隔壁女博士的婚姻状况;
出来工作的朋友会有意无意告诉你三年后的硕士生起薪;连媒体都在大篇幅通报卖菜的大学生……
工作还是读研,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有的人考研时,壮志满满,说一定要体会一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但真去读了,又开始觉得葛优瘫其实很好。
课能翘一次就翘吧,反正老师讲的不好又不点名;
小组团队合作能暗地里偷工减料那就少干点吧,反正老师也不知道,同学也不会明说;课上的presentation,能不上就不上吧,老师那么挑刺,就让小组实力最强的王二狗上吧……
总结下,就是懒和逃避。
象牙塔里的研究生生活终究还是惬意的,所以你又被打回到了原来的“不主动”“刚刚好”的状态了。
你结交的人:
素质普遍比较高,主要都是一些做学问的科研学者——对你子女的学问帮助显著一点
你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你会比较深刻,视野也开阔了不少,但更多的是从学者科研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普遍的情况是比较理想化;
你以后的工作环境、发展平台:
一般讲来有个的研究生文凭,工作环境都不错,
有个更高的学历会对以后的加薪升职,多少都会有些帮助(尤其在央企国企更显著,不过这里会有个机会成本)
私企主要就看能力了
你失去的是一个三年青春的社会历练机会,以及三年的积蓄;
得到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感,也给自己步入社会找了一个比较适当的过渡期
这三年你会过的相对较舒适一些,步入社会薪资也较为可观,这也是大部分选择读研的主因;
这里面最可怕的是,失去了三年青春的热血,读研后变得担心怕事,少了份青年人的闯劲,更多的追求的是一份安逸……
工作初期,你觉得自己才华上天,三年当中层领导,五年CEO,十年创业成为下一个马云爸爸。
第一年的时候,你却在办公室里打杂,骂领导,频繁地跳槽,经历了撕裂一样的适应期;
第二年,薪水涨上去了一点,当年刚毕业的理想成了幻想,开始学会记账每个月最开心就是发工资的时候,偶尔买多了点东西还要问人借钱;
第三年,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有的时候还是想拼一拼,再往上冲一个阶级;但是有的时候一下班回到家,脱了高跟鞋,你除了跟自己的沙发亲热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你结交的人:
相对来讲,素质普遍比较低,都是经世致用混社会的,很实在,人情世故比较多——对你社会生活帮助多一点
你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法:
经过三年的混社会,你会变得比较现实,看事情不会像原来那样的天真,更多的是考虑到可行性;
对此时的你来讲,不求花哨的点子,但求行得通的点子
你以后的工作环境、发展平台:
毫无疑问,刚毕业的本科生的起点是比较低的,工作环境当然暂时是不能更研究生比的;
但是当你工作3年后,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这时候的你,无论是从对行业的认识、对事业发展的规划,还是技术实力的提升上讲,都不输一个普通的毕业的研究生
你得到的是三年青春的绽放,三年行业资本的积累,三年真实才干的增长,对生活事业的规划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工作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是明确目标
尤其是工作后再选择读研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干什么,目标非常清晰!所以收获非常大!
来自后台留言:
如今已经快研究生毕业,读研后才发现自己真的不爱学习。
两年多来我多次思考读研的意义在哪里,也试图以一些理由(比如:我发现了自己的爱好)来说服自己读研是值得的。
如今在外面实习,才发现很多读本科、大专的学生的人生反而活得更精彩一些。
虽然本人也会经常出去旅游、参加一些活动,但还是觉得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因为我的最多只是一种放松,而别人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
认识的人中有很多读研的同学,可没有多少是读的不郁闷的。
我现在越来越怀疑,那么多年的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想很简单的过好这一生?
发现非常非常非常难,比知乎的鸡汤写的要难得多。
成长本身就需要历练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其实只在小部分人的手里。
更大部分的人得到的工作机会,是因为这小部分人需要有人给他打工而已。
多少人在一个岗位上原地踏步,被安逸的环境和稳定的工资慢慢腐蚀了精神。
他们甚至连螺丝钉都算不上,因为螺丝钉至少还能百用,他们离开了这家公司,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是工作3年后才能得出的残酷结论,简直就像是一个黑童话。
被烦杂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的个人时间,想要再像学生时代一样专注于一个领域去学习,已经再也不可能。
多少人在夹缝中求生,在凌晨和深夜挤出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
然而与工作不相关的技能(比如英语)只会在日夜消磨中慢慢被淡忘掉。
曾经你是全省英语竞赛的冠军,曾经你在智能机器人制作比赛中拿了第一
进入社会后,这些光辉荣耀的曾经只会变成一条文字履历,并且你再也不会想起拿着奖杯的那一刻,你心中的豪情壮志和酣畅淋漓。
对读研党和工作党来说,恐惧,实际是一种围城式的无用心态
1
对得起自己
要明白的是,无论是选择出国,考研,工作,创业,赋闲在家,出门历练,考公,参军,所有人都不会快乐。
生活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要是你喜欢,你确实可以说自己在探索生命。
但是说到底,它真的不复杂。
最绝望的事情只有无路可走,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烦恼的事情是路太多。
这是自己选择的路,还是别人帮你选的?
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不管你是逃避还是进取,是跃进还是随大流,不需要在意太多评判标准。
对啊,我就是有工作恐惧症,我觉得我没法一毕业就进入状态,我就是要通过读研来缓冲一段时间。
也许读完研,我的工作恐惧就好了呢?
对啊,我就是不想考研,学了那么多年,不想再读书啦!
我恨读书!我要过上真正属于自己不属于考试的生活!
要知道,这些并不是错误的价值观,如果你能找到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说实话,你会过得非常幸福。
2
对得起时间
蔡康永有一段话说得好: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可以很肯定地说,你曾经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如果在短时期不能验证效果,那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帮到你。
工作后的自我发展是难,但是最难的地方是因为慢,而不是没有发展。
所以,请不要放弃在众人面前做提报或者发言的机会,请珍惜它,而不是敷衍了事;
请不要觉得课业太多太累,就放弃去学一门自己很喜欢或者很有用的一门课程。
所以,读研的课要好好上,好好准备,好好锻炼,扮演好每一个阶段你应该做好的角色。
所以,下班和周末的时间要好好利用,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发展自己喜欢的技能。
说不定哪天能靠它谋生呢?
最后分享很喜欢的一段话,来自《本杰明巴顿奇事》: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再晚去做都还有意义,做你想做的人。这件事,没有什么时间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一成不变,这件事,没有规矩可言。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的一团糟。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我希望,你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