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专业不一致,双非师范大学准硕士,未来

前几天,有一位来自三线城市的小伙伴,跟我说了一些关于他未来职业规划的事情。他跟我说道:

“我是一名今年毕业的大四学生,在一所双非师范大学就读,本科专业是管理类,但辅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支教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保研时选择了学科语文的研究方向。

那么,像我这样本硕专业方向不一致,在未来的教师入编方面是不是完全没机会?在就业方面又如何呢?另外,双非师范大学以及本硕专业不一致的这些劣势,未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支教和读研期间可以做哪些事,去尽量弥补以上劣势?”

今天,我就借回复这位小伙伴的机会,跟大家说一些我的观点和思路,供其他类似处境的小伙伴们参考。

第一,所谓劣势,都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劣势。

未来你应聘教师,到底有没有机会,双非大学以及本硕专业不一致,这仅仅只是一方面劣势,没有那么绝对。关键还得具体看你想应聘哪个城市、哪个学校的教师。由于这方面的信息不全,我也不好准确判断。

但是,就一般的规律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越好的学校,肯定要求越高,你可能就越没有太多机会。比如,三线省会城市,排名前几的重点中学,一般也都要求本硕必须是师范类专业。

但是,如果你愿意把就业标准降低一些,其实还是有不少机会的。比如,二线城市的非重点中学,一般只看你的最后学历是否是师范类的相关学科专业;到了二线城市的郊区,甚至不是师范类专业,只要是硕士学历的相近专业,一般都要的。

所以,最终有没有机会,其实是看你自己的个人追求,你去想去哪个城市就业,又特别想应聘哪所学校的老师。

第二,作为一名准教师,要想提高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要想提高未来竞争力,需要学的东西其实就很多了。毕竟,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粗略划分的话,至少需要先培养两大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就是你所教学科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就是管理学生的能力。

1、学科教学能力方面。

其实要具体来说的话,不同级别的城市、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越是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素质教育成分会略微多一点;反之,越是小城市的非重点中学,应试教育的成分会略微重一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越是优秀的学生,越需要你具备更高的学科教学能力;反之,不太优秀的学生,越不需要你具备更高的学科教学能力。

但是,从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角度来说,在职业初期,肯定还是建议你先把应试教学这块吃透,毕竟应试比素质教育要简单。

把你未来应聘学校所在省份的近几年中考真题或高考真题找出来,把课程标准买到手,以这两种资料为研究材料,站在教师教学的视角,重新把所教的学科知识细细地捋一遍。

即使读研期间没机会讲课,也要认真把三年的课先备上一遍,最好写成电子版教案,以便于后期不断补充和修改,提高日后的工作效率。

并且,教案尽量要写详案,也就是把将来自己讲课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电子教案里,还可以同时制作PPT课件来配合自己的讲课,辅助表达一些语言不方便表达的东西,以及体现整堂课的知识脉络。

备课时,尽量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备,千万不可以完全照搬别人的教案和PPT。备课时的核心思路,还是需要更多地围绕考纲知识点来展开,尽可能地把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讲解清楚。

所有以上这些,全都可以在读研期间提前准备,千万不要偷懒。如果全都等到三年以后找工作时再做这些事,就太过于仓促了,注定是做不好的。

2、管理学生能力方面。

和前一点一样的道理,具体方法,也是分城市、分学校而定。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越是优秀的学生,越不需要你具备更高的学生管理能力;反之,不太优秀的学生,越需要你具备更高的学生管理能力。

大多数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被安排当班主任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建议你可以先去学校图书馆里找找《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三本书,这里面有不少基础的理论知识,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有用的管理学生思路。

其次,主要还需要多反思,分析未来你将要教的10后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