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很多高级人才在高校应聘的经验分享,唯一的感叹就是,现在的大学招聘老师也开始“内卷”了。
有人说,自己在读本科的时候,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再加上本校优秀的博士生可以留校任教。
可他在海外留学读硕士时,高校人才招聘要求学术文章要写得好,再加上海外留学经历,就能够在高校谋得一份教师岗位。
而当自己在海外博士毕业时,非四青人才是一律没编制的,其他优秀的人才,只能走特聘系列、破格系列。
当然,对大学来说,师资招聘“内卷”一点并非坏事,毕竟大学承担着高级别人才培养和科研任务,没有高学历的人才肯定是没法开展工作的。
华中师大破格晋升副教授被质疑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招聘了一名博士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原因是这名老师刚参加工作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邹老师是年出生的,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的,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曾有美国的大学访学经历。
该老师现在已经被破格晋升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哲学。
客观地说,现在的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学校里的青年才俊有很多,博士刚毕业就被晋升为副教授并不稀奇,因为这些人才他们往往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就开展了很多的科研工作,写了很多的论文,甚至还获得了很多专业类的奖项,以理工科居多。
那么此次华中师范大学破格晋升的副教授,又有多牛呢?
从华中师大提供的信息来看,邹老师在年到年这5年间,总共发表论文26篇,参与5部书的编著,主持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0余项。
于是有网友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此丰富的科研成果,就相当于一年5篇论文,编一本书,至少两个国家级课题,这五年各种重量级获奖19余项,也就是每年获近4个奖。
于是网友都不淡定了,出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有网友认为,教育学专业5年写了26篇论文,看来很会做工作。还有人指出,文科的论文大多数没什么作用,理工科论文才能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
有一名业内人士指出,参与课题不等于主持课题,介绍的文字表述有水分。另外,一般情况下,科研大咖都会去评研究员,而不是对教学有严格要求的副教授。
另外,还有一些质疑,主要集中在论文本身的质量上,认为该老师24岁才本科毕业,肯定也是复读了好几年,东北师大的教育学博士到了华中师大直接晋升副教授,未必就是真功夫。
甚至还有人认为要查一查论文的质量,看能不能经得起检查,事出反常必有妖。
当然也有人反对随意质疑,并举例中南大学数学天才刘路,在大三的时候就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在大四的时候就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获得了万元奖金,所以没有必要去质疑别人的优秀。
两点争议的思考综合各方的观点来看,大家的争议主要有两点,第一个争议是文科类的专业配不配破格晋升副教授?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文科论文基本上都是耍嘴皮子的功夫,并不能够切实解决生产与生活的问题。
但实际上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要知道我国目前的教育基础理论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国外,师范生的教育学课程上,老师讲授的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教育理论。
而邹老师在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发表了26篇论文,还参与和主持了一些项目,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具有创新性的。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之一,还是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他们最重要的科研工作之一,这和很多的理工类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有所差异。
另外一个争议是,邹老师一工作就晋升副教授,那么对于在一线认真教书的老师岂不是不公平?
因为在有些高校要评副教授,不仅仅要看科研水平,还要看教学能力,有没有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经历,有没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绩等,如果有人仅仅凭借着科研水平好就晋升副教授,公平的呼声肯定不会少。
不过,很多高校在“争抢”特殊人才的时候,往往会给出破格晋升的优惠条件,让高校的青椒们踏实地留下来,不用为“非升即走”感到担忧。
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这种优惠条件的人又有几个呢?大多数青椒们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今日话题:在学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只有一个破格晋升副教授的名额,你是愿意给文科生还是愿意给理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