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高三学生连线张雪峰老师,说想学金融和学医,分数大概是在和之间。
他问到男生家里有多少钱可存入银行,说家里条件不太好,那就别学。金融学确实很吃资源,如果没资源有名校加持,考到清北复交,人两财一贸,也可学金融。但这个分数段是肯定不够的。
家境不好是不太建议学金融。更注重人脉、资源和财力等,金融业很考验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好的能提供更多的资源,有助于个人发展。
读金融专业考研竞争力非常大,读研也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对家境不好的确实是一个重大考验。
基于这几点,我儿子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金融专业,也同时放弃了网红厦门大学。就选报了省内的医科大学临床5+3专业。
再聊到学医,张雪峰老师也是劝退的。说家境不好的,学医35岁结不了婚,规培的时候会哭,35岁才刚刚入行,没有多少工资。
一个是学业的问题,要耗尽十年,学医本科毕业无法就业,一年考不上就考两年,甚至三年四年。真是折磨人!
还有一个是工作方面的问题,不能按时就餐和值夜班,导致作息时间不规律。平时除了面对疾病,面对病人及家属,还得面对各项考核指标和相关固定政策,将压力压给临床医生。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性价比并不高。
估计这两方面要劝退不少想学医的孩子。
我认为说得有点狂,家境不好,医院。学医周期长,成才慢,这是事实。但家境好的也很少有去学医的。反而家境不好的学医多。
当然学医也有一些优点,医生是崇高又光鲜的职业,救死扶伤,社会地位高,越来越吃香,所以有许多学生投入学医中。
张雪峰老师一般建议普通家庭学计算机、电子信息、数学等专业。或许这些专业好就业,来钱也快,减少家庭负担。
不过近几年因为本科生就业竞争加大,考研人数也是狂涨,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就业似乎也越来越难了,不少人选择了继续读研。延缓就业时间。
仅仅是本科毕业生,每年就有40万,还有博士、硕士,再还有高职,怎么算也是超越40万许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涌入市场,怎么能不卷?
每个行业火爆之后,一般都会引起大量考生报考,进而造成人才过剩。所以高考报考专业切忌不可盲目跟风。
大家都学此类专业,若干年后,估计这些专业就业也会遇到危机了。
我认为选择大学专业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反正当年填报志愿没采纳张雪峰的建议,而是放弃了许多院校,选择了本省医科大学临床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