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毕业季名校生更卷,普本生捡漏

转眼又到了年毕业季。那些久经职场的打工人还陷在内卷、降薪、裁员的泥潭时,新一批闪亮亮的毕业生就要加入了。

在这之前,让我们先看看2届毕业生的去向。九校联盟(简称C9,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已经有8所学校发布了相关信息。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毕业,挑战最多,机会最少。总之,做最坏的打算,可能还有点儿希望。

01

国内读研比例继续上升

首先,考研的人真的越来越多。

C9院校里,2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其中,清华大学的读研比例最高,接近80%。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年,国内考研的报名人数还只有万。到2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1.5倍,达到了万人——这一年的高校毕业人数有万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破千万。

而且,越是名校毕业的本科生,考研的人越多。根据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1年,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的读研比例是1.6%,而双一流院校则达到5.4%,是前者的2.5倍。

当然,C9院校的读研率高,原因之一是,他们的保研名额更多。

1届,58%的清华本科生、55%的北大本科生拿到了保研资格。其他几所C9高校的本科生,也都有超过三成的保研率。相比之下,同为双一流大学的湖南大学保研率只有两成,云南大学只有10%左右。

事实上,大陆现有的01所高等院校中,只有67所学校具备研究生推免资格,比例刚过10%。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虽然2届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的比例上升了,但出国读书的比例却下降了。

尤其是复旦大学,年还有近三成的本科生选择出国留学,但2年只有16.9%。清华大学也很典型,年有近25%的毕业生留学,2年只有14%。

当然原因之一是,2年还在新冠疫情的笼罩下,出国读书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就是在国内上网课,读了个寂寞。

02

互联网大厂对名校生仍有吸引力

再来看看那些没有选择考研、而是义无反顾投入就业大潮的毕业生们都去哪了。

首选还得是互联网大厂。

C9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这五所高校,互联网行业都吸纳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

不仅是名校毕业生,在全国所有的毕业生里,根据智联招聘《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有四分之一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求职,是各行业中占比最多的。

理由很好解释:大厂有钱。根据麦克思数据,“互联网开发人员”已经连续十年上榜本科生的高薪职业TOP10排行榜。

除了互联网大厂,还有20%的毕业生选择了科学研究行业,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而前些年比较热门的金融行业和教育行业,都没有再吸纳更多的毕业生。

事实上在前两年,互联网大厂并不是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那时候“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在新冠疫情和裁员潮之下,比起一时的高薪,稳定的铁饭碗显然更靠谱。

但2届毕业生在体制内就业的趋势,并没有进一步增长。一个合理的猜测是,公务员的岗位就那么多,咱想卷也卷不过。

看看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数据。本科生、硕士毕业生在体制内就业占比最多的年份,分别是0年、1年。而到了2年,九成的本科生、四分之三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在企业就业。

再看看上海交通大学的数据。本硕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的比例都下降了,尤其是本科生,从超过两成下降到5%左右。而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本科生超过了45%,硕士生则接近一半。

在C9院校里,毕业生们要么去互联网大厂,要么考公考编,较少的人选择去外企。但在普通大学毕业生中,在外企就业的比例却上升了。

根据智联招聘《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1届有12.8%的应届毕业生签约外企,到2届就上升到了19.%。与此同时,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从4.5%降到了三成左右。

鉴于外企已经被贴上“养老”的标签,由此可得:名校毕业生越来越卷,普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佛。

0

北京的吸引力有所回升,

上海则减弱

除了行业之外,要在哪个城市打拼,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虽然听多了职场人“逃离北上广”,但对名校毕业生而言,北上广还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大部分毕业生都更愿意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但清北除外,因为他们选择最多。看看清华大学的数据,无论哪一年,留在北京的比例都远远不及一半,甚至前几年还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2年,无论本硕,留在北京就业的比例统统上升了。

除了北京,清华本硕毕业生里,去浙江的多了,但去广东的少了,去上海的,更少了。

当然,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留在上海就业的比例,比清北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比例还是要高得多,近几年都在65%以上。

0年,上海发布了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户籍政策,规定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可以直接落户上海。

但从上海交大的最新数据来看,最多毕业生留在上海就业的,反而是政策实施前的年——也就是说,上海的吸引力其实在减弱。

总的来说,哪怕是资源顶配的名校毕业生,面临的都将是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社会。

年轻人依然拥有选择的机会,但可供他们试错的机会越发少了,以至于初入社会的第一个选择变得至关重要。但谁也不能肯定,未来究竟会是怎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