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泡泡。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有近百万的医学生,能成医生的仅有三万,也就是只有3%的人当了医生,那剩下的人都去哪了?”
咱们先不说这个话题的严谨性,因为泡泡看到也有人说这个话题不过是在贩卖焦虑,其中近百万的医学生数据注水的近五成,把很多医学类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各种都加起来才能有这些人。
不过反映的一个现实的确是:不少人放弃做医生。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医护人员的子女从医的比例非常低。
中国医师协会今年1月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网络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并且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加强基层建设,鼓励医学人才走向基层,但通过种种数据表明,选择在基层当医生的少之又少,即便是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和加持,依然改变不了基层医生的困境。
那么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总结三句话来说就是:
金钱:前期投入大,早期收入低。
事业:头部三甲博士难进,医院充当劳力,医院鲜有问津。
女人(配偶):事务繁忙难顾家,老婆孩子冷炕头。
分开来说就是:
首先是寒窗苦读十几载,一般人承受不起。当你身边其他专业的人赚钱、成家、立业的时候你还在学习;当身边其他专业的人经过小职员到主管再到经理的时候你还在学习。
再就是医生的准入门槛高,换句话说医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而这个门槛就是要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根据往年的情况,每年医师执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只有20%-25%。想要通过这门考试并不容易。
医学本科高不成低不就,医院的要求学历都是研究生、硕士及以上,去基层不愿意,高处上不去,陷入窘境。
当你真的选择当一名医生的时候,实习期,规培期……需要磨砺的地方太多了,职业起步薪酬低,医路漫漫成才难。
医患关系不稳定,成为一名医生如果代价是失去生命,那实在是太不值得了,虽说医患矛盾不是一方造成的,但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也只会吓退不少学医的人。
最后就是现在的医疗现状,小城市总是想要高水平医学人才,招聘学历研究生往上,大城市不缺乏高水平人才需要技术操作性人员,而工资又达不到城市发展水平。
他们去哪了呢?
中文系每年那么多毕业生,真正成为作家的可能都没几个。但是很多医学生却成为了作家,比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余华......这些医学生们在文学领域干得有声有色。
有的人去创业了,有的人去自媒体行业发展了,有的人出国留学了……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出路。
最后泡泡想说,虽然医生这条路不好走,但也非常希望大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觉得别人放弃了自己就也想放弃了,想明白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最重要,最后一张图送给大家,干了这碗毒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