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扎根基层,献身医学事业天眼新闻

董玉洪,重庆垫江县人,年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方向)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医院(以下简称普医)心内科工作至今。参加工作以来,克服背井离乡之苦,尽心尽责,努力上进,为兢兢业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长期以院为家,被同事称为“住院医师”。   跟随丈夫融入普医   高中毕业后,立志从医的董玉洪如愿考进中医药大学并本硕连读。研究生毕业后,她紧跟丈夫的脚步,于年7月进入普医,成为心内科团队的一员。她的到来,让普医的研究生突破“一”之数。   “我之前医院就是在一个偏僻小城里,有两栋小楼,环境恶劣、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后来真正来到普医,我才发现我错了,和想象中的差别真的太大了。”董玉洪坦言,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完全可以医院。医院工作,确实开始时心理有一定的落差。后来,真正的走进普医,了解普医,才发现普医发展迅速,在环境建设、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等方面今非昔比,令他十分感叹。   她说,选择普医,是她医学事业一次正确的决定。   献身医学扎根普定   董玉洪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丈夫是贵州省紫云县人,本科毕业后到普医骨外科工作。她追随丈夫,也为实现自己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梦想,和丈夫双双先后成为普医人。都不是普定人的夫妻二人在普定买了房,并于今年年初搬进了新家,自此,他们彻底扎根普定。   曾记得初到普医时,她听不懂普定方言,和患者询问病史的时候经常都抓不住重点。由于没有经验,诊疗和医嘱书写有欠规范......面临以上诸多问题,在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同事的耐心帮助下,她已由初入职场毫无经验的见习医师成长为在心血管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主治医师,深得患者和同事的好评。   转眼间,董玉洪进入普医已2年……   董玉洪和丈夫都是医师,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全身心地照顾年仅3岁的儿子,他们感到十分的亏欠。所幸,夫妻双方都能彼此理解,家里的老人也很支持他们,公婆还刻意从老家赶到普定帮忙照顾孩子。   用心服务爱上普医    医者,常年无假期,还要随时做好加班的准备。董玉洪更是把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诠释得淋漓尽致。遇到不懂的知识要抽闲等空学习、遇到不理解的患者要耐心解释沟通、遇到突发事件要加班抢救、遇到特殊患者要随时在院观察......因为无数次的加班,长期以院为家,她被同事称为“住院医师”。   她说,医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事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死,既然选择了就应该用心去对待。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患者、家属、同事的认可,也才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和初心。   此前,一位82岁的老奶奶因心衰入住心内科,其女儿负责床边陪护。董玉洪沟通时了解到,对方不识字,无法正确给老奶奶喂药。董玉洪灵机一动,就在纸上以划月亮代表夜服,几个月亮代表晚上吃几次,划太阳代表日服,几个太阳代表白天吃几次。家属看后一目了然,十分感动。      谈到从医以来最大的感触,董玉洪表示,在普医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普定的环境气候、生活节奏都让她十分满意,尤其是同事们都很热心,医院的前途也很光明,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普医,当看到自己亲手救治的患者恢复健康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和动力。今后,希望能和普医余名医护人员共同成长,一起为普医的明天添砖加瓦,一起为普定百姓的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贾正鹏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兵

编审胡丽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