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统称就业报到证)。
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点击阅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什么是“报到证”?
延伸阅读《报到证》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是由教育部监制,教育部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毕业生调配部门负责签发。
报到证的用途主要包括:①是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派遣毕业生的凭证;②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的凭证;③是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证明;④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证明;⑤是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落户、接管档案的重要凭证;⑥是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证明。
《报到证》一式两联,上联为《就业报到证》,下联为《就业通知书》;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到单位报到,《就业通知书》由学校归入档案内存放。
通俗点来说,报到证大多的应用场景都是全日制硕士毕业当年就业用。
对招聘单位而言,校招如何鉴别应聘者身份就看这个:
部分招聘单位以报到证作为应届生身份证明,每年的校招只招收应届生。
部分单位给毕业生落户以报到证为准。
部分招聘单位没报到证(尤其是体制内)没法接收档案落实人事关系。
某高校关于不同学制的档案/报到证/三方协议的说明
众所周知,非全研究生是没有报到证的。
19年五部门联合发文,全与非全同等法律地位对待,非全研究生在考公考编上已经不受歧视。
但常年来,非全在民间的“含金量”饱受争议,很多学生不愿报考,其中毕业没有应届生身份就占很大的因素。
取消“报到证"带来什么影响?
简单来看,招聘单位可能要通过查询毕业生的学历证书,或者是接收学生学校发出的档案确定学生的应届身份。
而站在非全的角度往好的方向设想,也不排除以后“应届生”这个概念的外延也会越来越大,如安徽省定义高校统招+报到证为非全,有的地方已经视非全+无社保毕业学生为应届,有的国企校招非全+报到证也算应届,杭州事业编定向改派也算应届。所以取消报到证,或许以后"应届"这个概念会淡化。
取消就业报到证,并不是为非全定义为应届生。随着非全考试竞争加大,考生的生源质量高,同等毕业要求,出口质量依然不低于全日制。有理由相信非全的认可度会越来越高,正如以往也受质疑的专硕现在已成为招生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