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硕士陈慧祥,在美国读博6年后,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会名利双收。

于是乎那些看着很有经验的前辈,往往会教导年轻人:“你还不懂,按照这样做,没问题的。”

于是有一些年轻人很开窍,慢慢就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

有的人内心很正直,哪怕是在巨大利益面前,也没有改变自己尊重规则的初心。

从小镇走出的学霸

陈慧祥出生于山东临沂,家庭并不太富裕,父母是镇上的中学教师。

受到父母的影响,陈慧祥从小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在年,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著名的高校——吉林大学,并于年顺利获得本科毕业。

当年,本科毕业的他,还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保送浙江大学读研究生的机会。

只是因为在浙大需要直博,早就有计划去美国读博的陈慧祥婉拒了浙大,转身走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

年8月,哈工大硕士毕业的他,顺利进入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20多年的寒窗苦读,陈慧祥的人生终于出现了曙光。

佛罗里达大学

谈及他为什么选择去佛罗里达大学读博,也是有原因的。

硕士毕业的时候,由于成绩优秀,他申请到了佛罗里达大学等六、七所高校的全奖入学资格。

但是,因为他与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涛的研究方向比较一致,且该教授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让他每个月可以领到美元左右的奖学金用于生活。在兴趣和生活压力的双重选择下,他最终选择了赴佛罗里达大学读博,并计划用5年时间取得博士毕业。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身高1.8米,爱做饭,爱打篮球,优秀又善良的人,在美国的生活并不顺利,博士毕业遥遥无期。

因为选择错了,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结果。

与美元的妥协

有时候,为了生存,我们总要学会忍受一些事情。陈慧祥为了博士毕业,为了能够在导师李涛那里得到美元赖以生存的生活费,却要忍受太多的无奈了。

导师李涛

除了学业,他经常被导师使唤着去做各种私事,比如像专职司机一样接送频繁出行的李涛及其家人,去导师家里帮着锄草……

年,因为没有做科研相关的实习,他被导师骂到哭。

“滚”“垃圾”这些话像是导师口头禅,也像毒药一样,一直缠绕在他的耳边,但是“人在屋檐下”,他不得不忍耐着。

他曾向好友谈及读博期间的压力非常大,每天早晨起得很早,夜里12点以后才睡,周末几乎从未休息过,有时候想去找朋友玩,只能偷偷去,还要带上电脑。

生活上再难再苦,陈慧祥都可以承受和妥协,但是下面导师还要他做完全违背良心的事情,他是无法妥协的、也无法说服自己,哪怕关乎是否可以博士毕业。

一篇论文成了压垮他的一根稻草

其实众所周知,从读研、读博开始,学生的利益就紧紧地与导师捆绑在一起,论文需要通过导师才能发表、毕业需要得到导师认可;尤其是在美国,经费申请、工资发放、签证续期……都与导师息息相关,随便哪里出了问题,毕业将遥遥无期。

陈慧祥从年开始留学,直到年,已经读博6年了,依然没能顺利毕业。

当年,包括他在内,共有7名中国学生进入佛罗里达大学读博,其中两人在入学两年左右即辍学,但是他还是想再坚持下去。

他也曾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但是并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可,被说得一无是处。

而实际上,陈慧祥想要发表学术论文并不难,因为只要导师点头,甭管论文水平如何,都几乎可以成功发表。

秘诀就是6个审稿人中有4个都是导师李涛的朋友。

年末,导师李涛承诺只要陈慧祥在期限内写出一篇论文,他就可以毕业。

想想自己已经留学5年了,听到导师的话,他十分开心。

很快,他向ISCA(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投稿,一击即中。

只是,投中“顶会”的他却并不开心。

原来,初稿的实验设计和现象,与宣称的结论不一样。之后,他便开始努力完善和修改,但却发现了有许多无法纠正的地方,以致于文章完全无法自圆其说。

如果要修改只能推倒重来,但是要在截稿日期——年5月前完成却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多次把这件事告诉导师,但是导师却要他一定发表这篇论文才能毕业,决不同意他放弃。

不得已,他只有靠编造数据勉强完成论文,而这与他的道德原则无法自洽,让他“骨子里感到恶心”。

但是,哪怕他和导师吵到差点叫了警察,导师依然强调绝对不会撤稿。

年5月30日,导师将陈慧祥的签证日期续到了次年5月,表示可能要再写两篇论文。

此时的陈慧祥已经感到,想要毕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害怕没有个头了,在内心苦苦地挣扎。

谁能想到,两周之后,悲剧终于发生。

年6月12日,陈慧祥在工作的实验室里自缢身亡,生命定格在30岁。

尽管陈慧祥为一篇论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死并没有唤醒导师李涛的良知。

陈慧祥死后11天,ISCA会议在亚利桑那州如期举行。导师照常参会,还用陈慧祥生前所做的工作做了演讲,并且只字不提第一作者是陈慧祥。

陈慧祥已去,而留给家人的是痛苦。他的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好不容易把儿子培养成高材生,他会以这样悲剧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留学之路。

控告导师学术不端,非要以死相逼吗?

其实,陈慧祥只要按照导师说的去做,再熬熬,兴许就能博士毕业了,但是他却坚守原则底线,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摧眉折腰,不失望于人性。

我们痛恨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十分尊敬那些能够坚守原则的人。

陈慧祥最后的决定让人泪目,只可惜他个人的力量无法与导师抗衡。

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控告导师学术不端,并非一定要以死相逼。

陈慧祥已经做好被辞退的打算,拿硕士学位走人,却没能在最后关键时刻想一想远在家乡的父母,迈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

社会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无法去马上改变,就应该学会放下,然后慢慢强大自己,再去影响别人。要知道,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陈慧祥也并非是个例,去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因为过去一年的努力成果被导师推翻重来,而备受煎熬,在实验室自缢身亡。

作为他们的父母本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怎样的心痛?

如果可以重来,相信他们的父母宁愿什么也不要,只要他们健康平安。

的确,生活需要我们去努力,但只要是努力了,就应该坦然面对现实。

如果你愿意再去努力,就不问前程,尽管去努力!

如果你不愿意再去努力,那就坦荡接受自己,快乐地做个守原则的平凡人,打一份工,拿几千块的工资,平平淡淡过日子,也是很幸福的。

对于陈慧祥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