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多年后,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后才领悟的?”可谓是思绪万千。鼬老师已经离开校园几年了,每天浸身于忙碌的工作中,每周、每月、每年总结自己的工作进展,却从没有想过整理一下自己在研究生三年间的收获和心得,现在回想起来甚是遗憾。本期,鼬老师决定把我认为读研最大的3条收获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真正伴你终生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上大学和读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侧重点是学习知识,而后者的侧重点是培养思维方式。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来创造知识才是,而创造知识才是每个研究者一生的奋进方向。
在你工作之后,除非你的工作内容与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否则你在校期间学过的定义、原理和公式等专业知识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三年的研究经历,锻炼出自己的研究方法论和思维方式,那就能形成持久的效用。
例如:当你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你应该从哪些维度去了解它?你可以从哪些网站和渠道去查阅权威资料?你该如何编制框架、组织语言来向你的领导和同事清楚地讲解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对这些问题了然于心,那么它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某个专业,而是所有领域。
所以如果你还把读研当成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一味地摄入信息和知识,却不对其进行整理和凝练,那么你的研究生生活将偏离其应有的意义,甚至很可能被本科毕业就进入社会的同学们拉开极大的差距。
2、决定你上限的不是学历文凭,而是阅读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获得进步,你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这里指的书不光是课本教材、科研著作、研究报告等,还包括其他能够培养你气质、态度和道德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许不能帮助你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但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能够在社会中站得更稳的人。
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据统计中国每人每年平均的读书量仅为4.39本。即使在研究生群体中,大部分的同学也只是“功利”地扫荡各类论文文献,从没有静下来心来好好读完过一本几百页厚度的书籍,而这些错过的书籍所蕴含的价值,就是你读研的机会成本。
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有了硕士学历,将来就不会混得太差,但其实,当你放下书本、放弃阅读后,你的个人发展之路也就相应地断裂了。
3、“复利效应”既能成就你,也能毁灭你
鼬老师上学时身边就有这样的学生:从大二起就夸下海口要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斥巨资买下了全套复习材料后,可还没看完一章就开始了在宿舍的游戏人生;过了一个月游戏玩腻了,又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清华梦”,然而依旧是看了几章就放弃了……循环往复,直至今日,这位同学依旧还在家里全职考研,没有一分收入,也没有一点希望。
关于“复利效应”,最常见的例子就是:0.99的次方是0.,而1.01的次方是37.78。用文字来表达就是:每天少做一点,日积月累,就会大不如前;每天多做一点,滴水石穿,就会见证奇迹的降临。时间不会骗人,每天点滴的努力必将还以成倍回报,同样每天些许的懈怠也将让你退步万里。
很多有意向考研或是已经开始考研的小伙伴们都会把“读研”视为一项无比重要且影响巨大的事情,总会认为自己只要考上研究生就能够领先身边同学很多了。
但其实真正毕业后,回看那段时间,那就是一段再普通不过的求学路,它在你人生中的长度也不过短短2-3年,掀不起一丝波澜。
真正能够让你走得快、走得远的,只有你在那几年积累下来的工作方法、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