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流沙言职
2月底,一则关于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的消息引发热议。
人民网关于考研扩招的新闻有人暗自欢喜,因为他们是在分数线左右徘徊的人,扩招无疑对他们是利好。
而另一部分人则开始担忧:研究生又多了,学历会不会贬值?以后找工作不就更难了?他们是另一部分考生、本科生以及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家长。
扩招研究生会让学历缩水,引起学历贬值吗?会有那么一点吧。毕竟是真真实实的数字增加了,人才的供给增加了,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变大。
但是,会对就业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吗?我的观点是:基本不会。
就像逐年的通货膨胀,我们也并没有生活得水深火热一样,扩招的这部分人也不会对就业造成撼动性地影响。
01专业对就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谓就业,就是用自己所学找到一份可以胜任的工作,所以讨论就业问题离不开对专业的讨论。
理论上,稀缺而又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在就业时往往比较受欢迎,而那些市场需求小同时又高饱和度的专业常常会遭遇就业难题。
此处,我们引入两个概念: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这是基于产品手记研究院发布的调研结果而来。
1.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一般是由教育部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市场需求较少,就业困难。
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产品手记研究院这类专业当中,有的市场饱和度高,需求少。
比如音乐类的专业,从年-年已经连续5年被列为红牌专业,且红牌率%,是公认的难就业的专业。
和音乐专业相匹配的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一般是音乐老师一类。但是这种需求相对于一般的公司职员的需求又少很多。
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数据:
年,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生当中仅有21.4%签署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其余的学生要么选择继续深造,要么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中。
这些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当中,有一半以上(51%)的学生是在教育行业,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音乐老师。
这份报告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数据是49.5%的人会选择自由职业,他们大概率会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希望某天成为歌唱家或者当红明星,但是我们知道成功的概率小之又小。
还有一些专业受众群体少,市场需求也少。
比如历史专业,年-年连续三年被列为红牌专业,红牌率为60%。
市场可提供的岗位一般为老师或研究员,或者考公务员也是一条出路,但是选择太有限。
其他红牌专业还包括法学、美术、化学、绘画、应用心理学等。
从表中不难看出,红牌专业中以文科类的专业居多。生物工程一类的专业在近几年开始摆脱红牌。、
如果你是红牌专业,那么大概率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已经无关个人的努力程度、优秀程度,而是由于市场饱和度太高、可供选择的职位太少所致。
红牌专业的毕业生的选择常常是这么几种:
竞争较少的本行业的岗位考取公职类转行到绿牌专业中或者考研继续深造2.绿牌专业
绿牌专业,失业较少,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这种专业称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产品手记研究院绿牌专业一般都是那些供不应求的专业,只要你掌握技能,并且足够勤奋,毕业找工作并非难事。
比如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5年都是绿牌专业,近几年比较稀缺的专业还包括信息安全、数字媒体艺术、物联网工程等。
3.今年硕士扩招的专业
回到我们所说的今年研究生扩招的专业上来,今年扩招的研究生倾向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硕士。
一方面,这次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意识到这些专业属于“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未来大概率会被纳入绿牌专业。
另一方面,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相比,向来受企业欢迎,且国家未来会向这些领域做重点投放,其他硕士生或本科生在这方面无力竞争。即便有竞争,也是专业硕士内部之间的竞争,但因为人才缺口大,所以基本可以消化掉。
所以,从专业来看,对就业没有构成太大的冲击。
02大部分人逃脱不了的块定律
1.块定律
知乎创作者弗兰克扬在收入问题上,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块定律。
作者调查了不同行业的普遍收入,他认为这个社会一般工作的收入约为块。也就是说这个收入对应的工作绝大多数的本科或大专毕业的职场人都会做,换谁都不会做得太差。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略高,大约为元;如果是热门行业,就会再多一千元,为元。
弗兰克扬认为,如果一个人通过工作获得的报酬在这个块定律框定的范围内,并且在三年内甚至更多年没有大于平均涨幅水平的话,那么此人就是一颗螺丝钉。
他付出的劳动是无差别劳动,即使他不做,很快会有大量的替代者涌入,随时顶上,并且换一个地方工作,收入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2.微笑曲线
也许你会提出质疑,不是有很多人满足那条令人舒适的收入增长曲线吗?
第一年工资,努力拼搏奋斗第二年就进入了年薪十万俱乐部;之后的一年浮动到12万年薪;到毕业5年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职位和收入双飞跃,鲤鱼跃龙门式地跨过20万的门槛;工作10年以后,30万、40万就不在话下了。
但是别忘了,我们还会受微笑曲线的制约。
微笑曲线由台湾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创立,因为形状酷似人微笑的嘴型而得名。
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产业链中,附加值主要体现在两端,开发或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这样便于企业确定资源分配方案。
对于劳动力市场同样适用,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你处于价值链的哪端。
如果工作具有高附加值,自然可以驾驭那条令人愉悦的收入增长曲线,但是如果附加值低,恐怕就难以逃脱块定律。
60-70年代这条曲线的微笑弧度还比较平缓,而如今,这个嘴巴形状越来越小而长了,也就是说高附加值的岗位价值越来越高,低附加值的越来越低。
大多数的人处于微笑曲线下方,或拼命往上爬,或永远在底层挣扎。
3.研究生扩招改变了什么?
那么回看硕士扩招,除了数字上的增加之外,对于块定律有什么影响呢?
在学历是硕士的这个层面,也存在某个几千块定律,或许是块或许块,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硕士生们还是处在微笑曲线下方,少数跻身在两端。
处于下方的这部分高学历人才可能就会向下选择,去和本科生竞争,看起来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
但请注意,假设学历能代表一部分能力,那也只是本科生当中处于微笑曲线顶端的毕业生受到一点威胁。
那么同样都是一颗螺丝钉,被选中的几率均等,也就不存在高学历挤压低学历的问题了。
何况就业后个人的成长速度决定了你未来处在微笑曲线的哪端,学历这个变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另外,人们认为的硕士生更有竞争力,事实并非如此。
来自职友集年1月的调研数据显示:
对于产品经理这样的职位,本科生还是主力军,只有北京有4%的企业有硕士要求;在上海、杭州、成都、深圳等地对于硕士的要求几乎没有出现。
所以,不是扩招让就业变难,而是本身就业就很难。
我们的问题在于拔高了自己的期待,认为自己可以免于块定律,所以看起来就业好像变得难了一样。
而扩招加剧了内心的焦虑,事实上对客观事实的影响微乎其微。
.9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硕士生扩招18.9万人,相对于去年83万的招生人数,增长了约为五分之一(18.9/83=22.8%)。
单看增长率似乎不小,但是今年扩招有一部分目的是缓解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18.9万相对于万,占比1.5%,微不足道。
数据来源:华尔街新闻如果对于当年的毕业生就业没有缓解,那么对于三年以后的毕业生是否会有冲击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笔者梳理了年以来硕士生扩招人数,用这些数字对比三年后的高校毕业人数,发现这个比例非常之小。
年-年这个占比只有0.2%左右,只在年达到1.5%,但依然不足以显著影响就业。
按照这个趋势,今年扩招的18.9万人,在3年后的就业大军中也是不起眼的一支,不会对就业造成决定性的冲击。
所以,扩招只是绝对数的上涨,但是在庞大的就业群体面前,扩招人数不值一提。
由此,我们做个小结:虽然今年考研扩招了18.9万人,但是:
扩招的专业不会冲击现有竞争激烈的行业大多数人符合块定律,扩招只是增加了一些样本量而已扩招的人数对于缓解或者冲击就业大军均是杯水车薪所以,未来这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的专硕,我希望他们能人尽其用,在这些关系社会民生的行业有所作为。
其他人,无论考生,还是毕业生,或者准备考研的准毕业生,以及那些望子(女)成龙(凤)的家长们,无需太焦虑。
如果足够优秀,注定会爬到微笑曲线的顶端;如果注定是个螺丝钉,扩招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换一个地方继续做一个快乐的螺丝钉不就好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