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上大学,13岁硕士,16岁博士的学

年7月8日,神童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的盘山县,年,年仅10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以总分的成绩了考取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记录无人打破。

年,13岁的张炘炀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

年,16岁的张炘炀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专业录取,成为了国内年龄最小的博士生。

张炘炀“神童”表现让很多人惊讶、心生佩服,他不仅仅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天才儿童。这样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他有着什么样的天赋呢?他有着怎样的父母呢?

提到张炘炀,不可不提到他的父亲——张会祥,因为他的人生之路全是父亲规划出来的。张会祥既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几乎24小时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教育,使得张炘炀对父亲的依赖超越普通的父子关系。

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年考入大学,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1.5万元的学费只能放弃。后来成为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他36岁才做了父亲,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所以,他全力以赴地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培养一个“天才儿童”当中。

一、5年时间学完普通孩子12年的学校课程。

张炘炀两岁半时,就曾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令家人大为吃惊。

他5岁上小学,两年读完小学。这两年,他都是在父亲的亲身教授下学习的,其实是用一年的时间大体学完了课程,然后又用一年的时间巩固了一下。

他又在父亲的教授下用两年时间读完初中的课程。参加完中考后的两个月,父亲又教了他高中的知识,发现他居然都能学会,于是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直接进入高三,年参加高考时他还不满11周岁。

他谈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高中辛苦一回。”

他这样超级快速的学习过程,当然不排除张炘炀天生的高智商,但父亲对他的规划和教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觉得我们普通的家长没有这种想让孩子不走寻常路的想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我们也没有这种勇气承受走这条“异常”道路的勇气。

小学的知识其实非常简单,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如果不去学校上学,不参加体育、美术、音乐等各种特长班,不参加社交活动,在家里有专人教授,也不需要考满分,用两三年时间完全可以学完。

但是初高中课程科目多、内容难,用三年时间学下来确实很不一般,而且他还只是个不到10岁的小孩子。

二、读硕、博期间的受挫经历。

13岁,张炘炀进入了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这期间,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的弊端开始呈现,现在学习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挂科。孩子的生理发育正好也到了青春期,所以出现了一些叛逆的行为,最为显著的就是沉迷电脑。

因为张炘炀的年龄太小,所以父亲陪着他在北京读书。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时间浪费在电脑上,父亲肯定心情不好,于是父子之间经常产生冲突。有一次,两人冲突剧烈,父亲气得半夜出走,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一路上连一口水都没喝,回到家累得直接坐在地上。

其实,张炘炀面临的问题是每个青春期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沉迷网络、学习上有挫败感、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只不过,因为他的培养方式就注定了这个转型期比其他的那些正常孩子来得更痛苦一些。

张炘炀曾经说过:“人都要断奶的,他想使我一辈子断不了奶,做不到!”

我从他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孩子想反抗父亲一直以来对他的安排,他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孩子,没有因为父母对他的超常教育而让他的心理发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但是,因为恐惧失败,张炘炀还是在最后的阶段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

但他向父亲提出:必须在北京给他买房,他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父母为了哄他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骗儿子说是买的。

张炘炀在16岁时,如父亲所愿读到博士。

张炘炀作为一个“神童”,曾经得到过很多媒体的追捧。这几年,他已经刻意淡出媒体的视野。据说,他的博士读了8年还没有毕业。

不管张炘炀现况如何,不管父亲让儿子走得这条路是否对错,我认为他的父亲张会祥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每一个父母学习。

1、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用心陪伴。

张会祥自从发现孩子天赋较高、决定让孩子超前学习之后,就全程参与到儿子的生活和学习之中,除了白天正常上班的时间,他都与儿子在一起。他从不加班、从不应酬,下班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

张炘炀的妈妈对此有过意见,也埋怨过,说她们就是以孩子为中心,失去自我了,但是张会祥觉得这是乐趣。他的观点就是:家长越累,孩子就越轻松。

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自己的应酬,很少陪伴孩子学习、玩乐,将孩子交给祖辈来带。

当然,我们想让孩子走普通的学习道路,没有必要付出张爸爸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我们如果想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精心浇灌、认真伺奉,就指望花儿盛开,完全看运气来,机率肯定是非常之小的。

2、学习讲究效率。

张会祥有一个学习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他说:学习如盖楼,封顶再装修,小学6年,先把六层楼拱起来。考80多分跟考分没多大区别,就看他马虎不马虎。他教儿子学完所有课程用了一年,第二年用来复习,做题,巩固。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95分跟满分并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时候95分不见得比分差。学到95分并不难,也不需要用很多时间,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可以做到。而要想从95分提升到分,其中付出的时间和代价就很多。多数孩子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做题。我也觉得真没有必要,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做点其他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做点喜欢的事。

3、动脑筋引导孩子学习而不是高压强制。

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学习,我们以为学霸肯定乐于学习,但是即便如张炘炀这样的天才儿童也有时不会主动学习。比如他遇到点挫折,就说不学了不学了,这个时候就得父亲想点招术。

有一次模拟英语考试没考好,他就说不行了,不学英语了。然后爸爸拿了一份两小时的英语题,把高分的容易的题圈出来让他做,不到两个小时他就做完了,一判卷分还挺高,他又觉得行了。

然后爸爸说不光今天要做,明天还得做,后来连着三份试卷分都挺高,他就恢复信心了。

智慧的父母都会用招术让孩子学习,不会硬逼孩子去学习的,所以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优秀,你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多少,孩子就会回报你多少。

虽然,张会祥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出了一个天才儿童,但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学历不是人生的全部。在儿子读了博士后,父亲也慢慢地意识到,儿子发展到这个高度,不见得就是成功。他和他的家庭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成长的快乐;母亲认为,儿子接连跳级,了解社会过早,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中国的普通父母,在自身一代的发展受限之后,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够超常规地发展和成功,他们以自己的本能与期望作出选择,也负荷着这个选择带来的得失与经验,在这个家庭真实呈现一切的同时,也给我们共同思考的机会。

媒体过分的曝光和吹捧,容易让人骄傲自大。10岁的时候,张炘炀说: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张炘炀,因为我觉得张炘炀比其他人优秀,是世界是最优秀的。16岁的时候,张炘炀在一次和大学同学的座谈会上说自己要当王者,同学们掩饰不住地笑了。我倒认为他这种童稚的想法很正常,哪个孩子不曾经有过“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想法呢?虽然张炘炀的文化知识比同龄人要多得多,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还处于小学生的水平,甚至比小学生还要单纯,因为他将很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知识上,社交方面的经验比较少。

而且,外界和媒体对他的吹捧很容易让他对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不用说是一个孩子,即便是一个成年人,经常处在鲜花簇拥之下,也很容易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20年来,张炘炀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这个孩子的内心也承受着必然会有的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狂妄和脆弱,都是这个压力的后果。博士生导师周梦曾说:社会上的媒体言论会束缚他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会让他迷失方向。

博士多上几年再毕业,我认为对张炘炀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他需要时间去学习与生存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只朝着一个方向做快速的生长。即使他博士毕业之后没有小时候那么辉煌,他的人生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低调的人生也许更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