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莘莘学子满怀期待踏上自己的大学征程。但是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近些年来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
相应的医学生辛辛苦苦学习了8年之久,但是在毕业后的从医就业率也有所下降,这些无不显示着医生这一以往的热门岗位,现在却不受青睐。
医生在社会中拥有着收入较高的刻板印象,大家会认为从事医生后会拥有较高的月收入,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医院时,即使是一线的发达城市,月工资基本为左右,远不足以支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生活花销。
除此之外,医生的收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的级别、医生的职称岗位等。这些客观因素都影响医生的收入,并没有理想中那么高。
曾有记者对医学生的从业方向进行调查,数据结论显示我国每年医学生毕业人数达到几百万,但是最后从医的人数却不到3万人,大部分的医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其他行业。
北京协和的教授曾与开展调查的记者表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医生这个职业不感兴趣,或者说医生的岗位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与前几年比大大下降。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即使在学校中选择了医学方向的专业,但是在毕业后却不想穿“白大褂”。
医学生辛苦学了8年,毕业后却不想当医生,这是为何?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毕业后找个和专业对口的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什么很多医学生明明辛苦学了8年医学专业,毕业后却不想当医生了?三点原因现实又无奈
就业环境相对较差:部分医学生在从医后发现,“医闹”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是患者或者家属对于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刻。
因此对于最终的治疗结果产生了错误的预期,无视了治疗难度,如果治疗后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会产生极大的意见。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先行在网络上搜寻症状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医院后忽视医生对他们的问诊,直接将网络搜集到的结论与医生沟通。
若是医生有所质疑或者有所否定,这部分医院或者医生是哄骗他们的,不仅有可能会措施患者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医院的正常就诊秩序。
这种现实原因打消了很多医学生的梦想,甚至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不想当医生也不足为奇。
工作量较大甚至超负荷:工作大量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原因,也让很多医务工作者感到心酸。
大部分医生的工作量远超过岗位的基本要求。
医院的优秀医生而言,他们的工作量远超过人体负荷,长此以往会造成身体损伤,不利于医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如果医生是在超负荷后继续诊治,那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确诊,还会使得医患关系有所恶化。
就业形势严峻,本科医学生地位尴尬:在我国,对于医生的学历有着严苛的要求。如果医学生为博士学位,医院就职;
如果医学生为硕士学位,医院可以接纳,但是大部分还是医院;
而本科的医学生地位非常尴尬,医院医院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地位,使得这部分学生从业积极性大大降低。
这个原因也非常现实,医学生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一份普通的工作,这样的现实和心酸也让很多医学生望而却步。
笔者分析:想要提高医学生就业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对医生的薪资结构进行调整,使得工资收入较为合理:医院医生的薪资结构而言,较低的薪资并不符合他们的工作量,并且在计算薪酬时不遵从多劳多得的基础原则,这会降低医生岗位对于医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应该重视医护行业从事人员的独特性,对他们的薪资结构以及最低标准进行合理调整,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医学生继续从事医疗行业。
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标准政策,使得更多的医院医院,从而促使各地、城乡医疗水平差距逐渐减小。
其次,医院的医生人才引进工作,必要时可出台合理的奖惩政策:众所周知,医院的医生人才引进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
尽管目前医院机构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在人才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因此在必要时可以出台合理的奖惩倾斜政策,使得更多的医学人才愿意奔赴基层,医院工作。
当然,如果医学生毕业后不想继续做医生,也可以转到其他相关行业,比如医学联络官,这个岗位适合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学生,医学联络官属于外企中的岗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
但是如果是在大城市或者一线城市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并且薪资福利待遇相较于国企而言有一定优势。
当然随着大家对自身健康状态的重视程度提高,健康管理师或者健康顾问成为各地的刚需职业。部分企业甚至会设置相应的岗位,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健康指导,因此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你认为医学生就业严峻,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