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结束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小天(化名)在刷校园卡进出校园时发现,自己的校园卡失效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从直博生转为了硕士生,他需要重新登记新的学号并办理新的校园卡。从直博转到硕士研究生,小天用了两年半探索自我,重新做了职业发展规划,目前已经获得心仪的工作机会,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入职。
有一小部分直博生像小天这样主动选择转硕,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几名成功“博转硕”的研究生发现,他们在因不适应读博生活经历过焦虑或迷茫,转硕后,有人选择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已有多所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有专家表示,博士生分流正从“被动退出”向“主动流动”转变,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对博士研究生分流的探索都比较欢迎。分流并非意味着“淘汰”,而是“多元成才”的体现。
读博的不适应:实验室坐不住,课题做不出来
小天本科在武汉一所“双一流”高校就读水产养殖专业。时间回到年7月,刚读完大三的他以专业成绩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生物学直博生面试资格。他隐约知道读博需要哪些能力,在面试中,也着力突出自己的交叉学科素养、文献阅读和积累、课题参与经历,表现得“很擅长科研”。
面试很顺利,收到预录取通知的时候,小天第一时间跟家人朋友分享了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另一面,“直博”的生活究竟如何,小天并没有清晰的答案。“我只是觉得,自己挺能读书的,坚持到毕业应该不是问题。”他补充道,“即使是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当时的自己也能熬下去。”
年秋天,小天正式开始直博生活。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他看到在一长条的实验台上,培养箱、离心机、测序仪一字排开;另一侧摆着几台电脑,每人一个约1.5米见方的工位,从工位前转过身去,就可以继续手头的试验。
小天的博士课题是关于蝴蝶的性状及遗传,他觉得,每种蝴蝶都有不同的模样,还有一些会模拟其他物种的形态,“我很喜欢和这些具体的生命打交道。”他会和同学们去野外捕蝴蝶,看着蝴蝶孵化出来,观察蝴蝶的交配,“实验室里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
和许多博士生一样,早上9点多,小天从宿舍来到实验室工位,读文献、做试验、跑数据,直到傍晚才离开。“一天下来,除了吐槽几句实验细节和数据情况,基本上是在和机器以及实验动物打交道。说实话,有些坐不住。”
跟小天不一样,小张在选择直博时对于未来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他从本科就开始给其他同学讲解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等课程,学院的辅导员甚至专门为其提供会议室,让他开展学业帮扶。在考试周,他也会坚持备好课,为其他同学开展考试辅导。他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加上父母都在老家的一所中专学校当教师,他觉得一路读到博士,留在高校当老师,应该是一条很好的人生路径。“直博”显然可以加快这个职业目标的完成。
但读博一年后,小张就发现,“直博”到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是那么好走。自己无法完成导师分配的小课题,而导师对他的指导似乎也很难帮到他。
在千里之外的美国中部某高校,刘同学面临着与小张相似的困境。就读土木工程专业的她把“直博”视为提升自我的途径,年秋天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直博生活。她也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自己租房、开车,慢慢开始独立生活。但在学业上,她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她发现自己手里的课题“难度很大”,向导师求助后也收效甚微,“我的导师年纪很大了,不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