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专硕回县医院工作2年,现状一言难尽,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

本文作者:Akihi

「是去大城市大三甲拼一拼,还是去县城、医院缓一缓?」这是不少站在择业分岔路口的医生所面临的难题。

或许正因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每提起这一话题,总是能引发热议,尤其是在毕业季。

这不,近日丁香园论坛中一条名为「医院上班后,我跟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帖子冲上热榜榜首。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该帖主分享了自己双非外科专硕毕业后,医院工作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并表示自己现阶段面临与女友异地、与同学差距、自我职业发展等等现实问题的迷茫......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小编定睛一看,这篇帖子的发布时间是去年9月,最近再度成为站友们的焦点,或许恰好证明了这的确是许多医生朋友,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们所焦虑的问题。

那究竟为何在「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的抉择会如此之艰难呢?

答案自然是两者各有优势,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围城」

大医院、大三甲代表着大平台、好资源、高薪水,同样也意味着强竞争、高强度和高内卷。医院、小医院虽薪水较低、平台资源有限,但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

当然,这必然不是「医学精英」们所要纠结的问题,但精英毕竟只是少数。

对于占比多达90%的普通医疗工作者来说,进入大三甲能在技术、经验方面有更快的进步,因为见的病人多,也更有机会参与到重大的诊疗中。同时,也必须做好被临床和科研压得喘不上气的准备。

因此,要不要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对轻松,但医院,就成了不得不慎重考虑和取舍的问题。

在热榜的评论区,不少站友也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医门不二

大医院、大平台,是你的吗?那是领导的舞台,科研人的平台,搬砖人只不过是一台巨大医疗机器上最不起眼的一环。

医院连仲

大医院内卷更厉害,想脱颖而出更难。

yiyi_koko

大医院人才济济,说不定会有落差感和被无视感,内卷也很厉害。

john

要是有机会赶快换个平台,医院就是把命拼上也只不过是个小大夫,一个行政机关的股级干部都不是的人就能让你低头弯腰。

木易才芳容

双非硕士,热衷躺平,只要收入过得去,我才不会为了每个月多那个几千块加班、熬夜。每个人志向不同吧。

冰泪缘

想清楚了就去做,医院又觉得自己要搞学术,医院又想着躺平过小镇生活。

从留言中,其实能看到对于普通医生来说,医院医院,都不过一座「围城」,总有人想进去,也总有人想逃离。

大医院:内卷白热化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本科和研究生的扩招,医学生的毕业人数逐年走高,而毕医院招聘岗位的增速,最终导致人才供给严重超过了有限的岗位需求。

竞争的人多了,医院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自然是尽量挑选各方面最优的,学历也就成了第一道门槛。

卷学历

有关数据显示,年,我国在读硕士生.75万人,在读博士生55.61万一。

在这个本科生「遍地都是」的时代,学历一路「贬值」,各行各业对学历的要求也都水涨船高。医生作为公认的「精英职业」,学历的内卷程度更是让不少行业「望尘莫及」。

现阶段,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大医院医院,医院医生基本硕士起步、博士为主,所以不少硕士就如帖主一般卡在中间,确实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意味。

因此,目前基本上医学生本科毕业都默认考研升学,上岸成功就开始为升博规划,有条件的同学还会考虑前往海外深造。毕竟就算都是博士,比起本土博士,海归博士又更占优势。

圈外人钦佩医学人热爱学习,主动深造,不知疲倦,但其中的无奈恐怕也只有医学人自己知道。

卷科研

过了学历这道坎,医院这扇门,内卷还只是刚刚开始。

因为作为临床医生,除了要救死扶伤,做科研发论文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由于科医院的影响力,SCI作为可被量化且全球通用的指标逐渐进入管理者的视野。

基于此背景,医院对于科研产出和论文发表日益重视,大医院对这一块的工作更是上心,要求也更为严格,而研究型高级临床医学人才也由此成为大多数医生的追求和目标。

抛开这个听起来有点「假大空」的目标不谈,医生想要晋升、评职称,论文也是不可或缺的筹码。

虽然目前医生的职称评审不再是「唯论文」,但其依旧是很多医生职称晋升的选择,因为如果别人没有或者别人的学术成果没有自己丰富,那这将成为我们自身的一个加分项。

因此,不论是出于职业理想还是职称晋升,结束工作后熬夜肝实验、肝论文成为不少医生的真实写照,而居医院的医生们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只能更加拼命。

「临床躺学」:医院躺平

年,出自于知乎的「临床躺学」概念一时风靡医生圈,刺痛着不少人的心,又引得无数医生共鸣。

临床躺学的提出者陈医生也正是这一概念的亲身实践者,他将躺学的实践总结为:四证合一尾部院校+你老家所在的二线二甲、三四五线top2以下,医院以上。

躺学的核心思想则是:走进舒适区。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关于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陈医生表示:

「长久以来,医学生必须上名校,读硕博,医院工作,由此引发了很多现实问题。经常会有医学生提出考研失败怎么办?医院怎么办?导师不给毕业又该怎么办?

甚至有人因此走了错路、轻生自杀等等,所以我想给大家转换一下视角——小医院的医生也是医生,也能治病救人。」

的确,面对临激烈的内卷化竞争和漫长的职业成长期,以及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个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或许并不容乐观。

在重重压力之下,部分医生辗转回到普通城市、医院,选择做一名普通医生,能兼顾工作和生活,确实不失为一种选择。

陈医生医院后的生活:平均下来一周工作时间超过80个小时,也堪比「」了,但医院的。下班后,因为没有科研压力,休闲时间都属于自己和家人。

临床躺学等于摆烂和自甘堕落吗?

答案是否定的,躺学是旨在规避恶性竞争,追求高性价比的职业生活,在考虑自身能力和现实境况的前提下,给自己松松绑,而非「无脑躺平」。

毕竟「躺」和「卷」其实是相对的概念,不论我们从中如何选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后悔、肯努力,你的选择都有意义、有价值!

医院/小医院的你又有何建议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