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硕士拜师大理村妇,把不值钱的绝技带去

北京白癜风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89年出生的大连姑娘林芳璐学做扎染已经7年了,年还在央美念硕士时,她就跑去云南的村子里,跟着当地一群白族婆婆们学扎染。最令人惊奇的是,她将这门手艺与椅子、沙发结合,大受欢迎,更创作出体量巨大、视觉震撼的艺术装置,入围年法国LOEWE基金会的工艺大奖。一条在北京见到了林芳璐,疫情对她没太大影响:每天早上9点准时到工作室,不刷手机、不看电脑,拿起针线便开始扎花,一做便是一整天,用单纯的扎花做出壮观的艺术作品,她说:“在我之前没有人做过这个,我觉得工艺的价值是被低估的,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让更多人看到扎染的丰富和力量。”自述

林芳璐编辑

成卿和许多北京艺术家把工作室设在郊区的大厂房里不同,林芳璐的工作室在朝阳区的一个公园里,两层小楼,隐藏在繁茂的树林里。这原先是个时尚家具展厅,别人搬走后,林芳璐也没做什么改造,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用扎染做的大大小小的家具、艺术装置都搬了进来,挂满墙壁。我们见到林芳璐时,她正忙活一件大型装置收尾工作,整个人淹没在密密麻麻的白色花团中。这件作品是为上海西岸美术馆制作的,明年将在美术馆展出。周围是她用蓝染画布做的沙发、摇椅,立体的扎花,仿佛伸出的一只只可爱小触角,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工作室一层有大面的落地窗,周围来遛弯的老人、小朋友会不停地来看,好奇她一个姑娘在这里边到底是做什么的。以下是林芳璐的自述。第一次就让我震惊的白族扎染最初跑去大理研究云南扎染,是年,因为我研究生的毕业创作。我出生在大连,从小动手能力就挺好的,学了很多年的画,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产品设计。我的导师对我们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培养,去景德镇一个月内自己烧制作品出来,去浙江的工厂里边学习琉璃工艺,去日本东京艺大学大漆工艺……经历这些实地学习后,我完全不觉得传统工艺会被淘汰,反而能够保留到今天的这些工艺,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财富。我想去尝试我更感兴趣的工艺。去大理学扎染,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根据网上搜到的资料,就摸去了大理的周城村。这个亚洲最大的白族村里,上了些年纪的妇女们都聚集在房檐下、院子里一起做扎花,当时我就震惊了,扑面而来的那种震惊:挺普通的棉布在这些阿姨手上扎出的花样,丰富、复杂,有一种非常原始的力量。这无论在我出生的城市大连、还是已经待了12年的北京,都是见不到的。冥冥之中,我感觉遇到了自己一直在找的东西。第一次就在这里待足了一个月,从被阿姨们当做普通游客,到各个染坊的每一个阿姨都认识了我。一切从零开始,种植被用作染料的板蓝根,扎花、煮布、染色、固色、拆线。读研的那两年,也是去大理最频繁的一段时间,基本上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那里。早上迎着苍山去上班,爬到半山腰的工坊里;晚上下班,我就迎着洱海,回到苍山脚下70块一天的小旅店,常常累到瘫在床上。刚开始学扎花的时候,手拿针线还是笨拙,总是不停扎着自己,但痛并快乐着。林芳璐在大理周城村扎染的“半成品”扎染最后出的效果与前期的扎花息息相关,每个阿姨,她们用不一样的力道、不同的线的缠法,让染色后出来的每一种花纹都是不同的。这过程中的不确定、对未知结果的期待,让我着迷。虽然是跟着阿姨们学,但我会把花样染得不太均匀,有斑驳的肌理。阿姨们长期染出的布都是作为旅游商品,看到我染的,她们会笑我:你这个肯定不行,一定要返工,卖不出去的。相对她们传统、清晰、平面的花纹,我的图案简洁,甚至有些立体感。手工家居创作我用这些扎染布,做了一批实用的小件家居用品,像靠枕、手绢、床上四件套。我关心手工艺所用材料的天然性,扎染用的布一定要用纯棉或纯麻,化纤的布是上不了色的,染料也得用像板蓝根一类可以入药的植物染料。林芳璐在板蓝根的田地里大理这边有一个传统,出生三天的小婴儿,大人们会给他穿上板蓝根染色的小衣服。但现在这里也有环境污染的问题,板蓝根在当地的产量不多了。挺幸运的是,让我遇上了一户人家在苍山上种板蓝根,没事儿我就会跑去半山腰看看小苗儿长得怎么样,再帮忙翻翻土。靠枕等配饰系列年刚毕业的时候,我把做的8件靠枕挂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