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原意是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防止家长们过度内卷,至该政策出台以来,数以十万的补课机构停业,更多的家庭也回归到了正常的教育模式。
但深圳的一些家长却找到了新的内卷方式——硕士生当家政。随着这种现象愈发普遍,不得不思考,是高学历人才下沉了,还是教育内卷更加“病态”了?
年轻硕士当保姆,月薪两万起步,高薪资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在双减政策出台不久,也有一些家长选择家教这种把老师请进家门的方式进行补习,但更多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但对于居住于一线城市、条件更加宽裕的家长来说,经济条件的加持和对教育问题的焦虑,导致他们想尽办法为学生找寻“更优解”。
直到他们发现了“硕士家政”。”硕士家政“除了高学历外,更有高颜值和丰富的个人特长,履历不输应聘大企的毕业生。
冯阿姨,26岁,本科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本硕都出自名校的这位“冯阿姨”,有留学海外的经验,外语水平自是不用多说,不仅如此,她还擅长编程。
黄阿姨,30岁,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硕士毕业于暨南大学。除了高学历外,还擅长竹笛和游泳。
而这两位年龄二三十岁,高学历,高能力的两位年轻毕业生,不仅自称“阿姨”,还在公开平台表示:只想要一份住家保姆工作。
这样优秀的家政,自然不是那么容易聘用的,据悉,“硕士家政”的月薪最低两万,而上限也根据能力不断刷新。
有网友感慨:果然是富人才能选择的内卷方式。两万以上的费用,确实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负担得起的。
从家长的角度,这种高薪的付出,换取的是一个高学历、可以辅导全科功课的家庭教师,还是一个可以扩展课外技能的特长班老师,更是一个全天照顾孩子的居家保姆。
而从“硕士家政”的角度出发,工作无贵贱,所谓“下沉”也是一种对基层服务行业的偏见,通过自己的能力,做相应的工作,换取报酬,也似乎合情合理。更何况,换取的报酬也相当丰厚。
有同样硕士学历的网友评论:我不能理解这种人,拿着高学历去给别人带孩子?难道父母的多年付出是为了让她们去做保姆吗?另一位网友在下面回复:她一个月好几万,你也是硕士,赚得应该不比她少吧?
随后这位硕士网友删除了评论。
也有网友表示:说句心里话,我很羡慕这些“硕士家政”,羡慕她们不在乎他人眼光的勇气,更羡慕她们月薪几万块的收入。
“硕士家政”愈发普遍,是教育的不良内卷,更是家长责任的推脱
但事实并非如此。“硕士家政”首先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职业,虽然名字上是家政保姆,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做辅导教师的工作。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更像是一种“钻空子”,如果成为一种风尚,没有行业规范,不合理也不合法。
作为高学历毕业生,能摒弃职业偏见,自愿加入基层服务行业固然是好,但仅为高薪就加入这种另类的职业潮流,也并不值得提倡。
“硕士家政”的参与,让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家长省了心也省了力,但教育的本质并非内卷。
想通过优质家政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良好习惯的培养也并非只有找高学历家政这一个方法。
学校的基础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且有效。这也说明“硕士家政”的另一弊端——顶替家长的教育职责。
教育不仅是学校老师的任务,更是家长的任务。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学生未来性格人品的养成,因此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如果把家庭教育的全部都交给“硕士家政”,必然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
责任推脱固然轻松,但高学历也并不代表高人品,家政的品行修养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考量,如果选择不慎,对学生的影响将无法挽回。
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家长在其中的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渗透于家长和学生的生活之中。
比如课后的简单辅导,休息日的兴趣班,家长应在能力范围内多陪伴学生,陪伴的作用不言而喻,且父母的关爱是无法由家政保姆替代的。
笔者寄语:教育固然重要,但总是以“要远超他人”之心去内卷,是一种病态的竞争。
学习应有进取心,但与其他同学比较不如与自身相比,相对于自己而言的进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家长也应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勿要把重担推卸他人,更不要助长内卷的不良风气。#硕士保姆立志要做家政女王#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