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榜样就在身边

<

近日,学校开展年优秀研究生评选活动

人获评优秀研究生

小编采访了其中部分研究生

和同学们分享经验

江耀煌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包括水稻抗逆、株型、籽粒性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回想起自己8年的生物学本硕博历程,江耀煌总结道:“科研是一场长跑,足够的信念和内驱力是让人长久坚持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在江耀煌看来,“意义”是他对工作目标的一个最低要求。他希望他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不论是否重大,至少可以为“科学”添上一小块砖瓦。

他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交流和沟通对他的科研帮助很大。“如果你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可取之处。”江耀煌首先会想到去交流沟通,和老师、有经验的前辈交流。这个时候的沟通,可以帮助自己拓展思维,打破让他困扰的科研僵局。总之,不论是攻读博士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但只要坚持不懈、保持正确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定能硕果累累。

张亦南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环境污染物毒效应的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张亦南给我们分享了一句她认为很有道理的话:“研究生阶段应试教育基本结束,转而进入科研阶段,这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与周围人的强制竞争关系解除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成为了主流。”因此,张亦南觉得在开始读博之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心态上的转变,周围的同学都是队友,他们都有自已擅长的技能。在科研合作过程中,阵容搭配很重要。一篇论文从初始的idea,到实验的设计,再到具体的操作,最后的文章撰写,每个步骤不可或缺。互补的搭配可以最高效地完成合作,同时弥补短板。

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一开始认为不错的项目,随着深入研究可能会卡在某些难点上,当长期缺乏正反馈,很容易导致自信心被打击,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当张亦南在科研中遇到卡住的难点时,她是这么做的:首先,评估问题的难度和自己的解决能力是否匹配,是否可能在利用自己能动用的资源下解决;其次,评估这个idea是否足够新颖或者有前景,从而值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解决遇到的难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前面的评估来给自己设定deadline,若在deadline之前未能解决遇到的难点,则强制自己转向下一个课题,及时止损,并且总结问题,及时改进。研究生生涯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是一个很难得的能够不断了解自己,优化自己,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怀揣科研理想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平衡实际的产出,要用良好的心态顺利地开展科研。

王文婷

王文婷,公共卫生学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与服务体系。

王文婷对自己目前阶段的学习总结是:“认清初衷,坚定目标,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最重要的是认清初衷、深思熟虑并坚定选择。做学术其实很辛苦也很枯燥,对她而言学会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三思而后行就格外重要。同时还要坚定目标导向,学会屏蔽与结果无关的旁枝末节。比如,王文婷分享说,她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为毕业做准备,从第一年开始规划,明晰开题、中期、预开题和预答辩的时间和对应任务;明确要达到毕业条件,需要发多少篇文章,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每一步都按照规划去走,中途遇到意外可以随时调整计划,但大目标是不变的,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迷茫和摸索期,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养成科研习惯能够缓解投稿过程中的焦虑和煎熬。王文婷指出在读博期间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科研时间,论文投稿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在等待结果的时间里就可以多写几篇文章,多往国内外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期刊投,这样可以迭代式修改,及时调整,进行周期性的投稿。

朱叶佳

经亨颐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英语)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在杭师大的8年时光里,从外国语学院到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再到经亨颐教育学院,她始终踔厉奋发,做学习、工作创新的笃行深耕者,研究生综测排名专业第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是最基本的,要利用好学校为我们创造的一切资源。”为了掌握所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她常常跑到学校图书馆4楼的杂志期刊区域,精读《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基础。在日常学习中,她也经常和室友共享一些学术讲座信息和优质课资源,开展高效默契的小组合作,在一次次的presentation中丰富专业知识,增进团队成员间的感情。

在专业学习之外,她热衷于将自己的青春贡献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中。为了兼顾学业和学生工作,最大化地利用时间,她常常会每天或每周在手机备忘录里罗列一些待办事项,并自律地去完成打卡。每次举办学生活动前,她都会仔细确定好详细的工作方案,层层落实人员分工,并备有应急方案。在活动结束后,她同团队成员及时复盘反思,为之后活动的圆满完成蓄势赋能。

研究生的两年时光带给她的不仅是学历的提升,更是综合素质的增强,是迈向教师生涯的坚定步伐。“在杭师大的8年,我逐渐理解‘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更加懂得成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我会带着这份精神走好未来教师道路上的每一步。”她说。

王锣洋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信息科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内涝模拟与影响因子探究。

回想在杭师大3年的研究生学习,他总结道:“自己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取得了多少荣誉,发表了多少学术成果,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便是从文献中寻找解决办法。他说这一过程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在王锣洋看来,时间虽然摸不着,但能抓得住,他说:“我们需要大量时间来收集数据、开展实验和深入分析问题。时间就如同科研的土壤,只有在这个土壤中耕耘,我们才能种下创新的种子,收获科学的果实。对于任何工作、研究来说,它的的确确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陈雨彤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固氮,包括多孔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研究生刚入学时,她关于课题有很多想法,但又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毫无章法,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这是大家可能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和指导老师交流后,她逐渐明确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充实自己,形成更具体的研究目标。在实验期间,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好的想法是她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实验结果跟你预期的不一样很正常,不要随意放弃制备出来的材料”,这是导师在一次组会上给她的建议。之后的不断试错和深入研究,让她逐渐明白“过程也很重要”。

她说,积极的心态是科研的必备条件。科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每个科研人都需要有在风雨兼程的状态下保持风雨无阻的心态。降低预期是她缓解科研压力的方式。她认为,努力是第一步,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时光荏苒,三年时间匆匆而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终能硕果累累。

李庆一

基础医学院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和预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三年研究生的路途并非孤独行走,而是一个充满合作与分享的过程。她总结道,在这段路途中导师给予了她莫大的支持与指导。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启示,还在生活中传授着做人的道理,让她在学术与人文的双重光辉中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同门的无私帮助。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携手攻克难关。这种集体的力量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价值,也拓展了她的学术视野。

在这期间,她养成了坚持不懈的品质与乐观应对的态度。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她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反思和沟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坚持与努力的品质让她不断前行。

通过这段研究生成长的历程,她深刻认识到热爱、合作、坚持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在学术道路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深刻体悟。她表示,在未来将继续秉持这些品质,不断追求知识,为更多的人带来启发。

劳偲静

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回顾自己与杭师大结缘的两年半,她认为“不断思考、行胜于言、见贤思齐”是推动她前进的座右铭。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她坚持“不断思考”,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优秀论文、积累笔记,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不断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她还将吸收到的前沿知识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撰写并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作为第二译者参与了遗产领域著名学者科尔内留夫的论文译入工作。她秉承“行胜于言”,成功考取人事部二级笔译证书,还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曾作为陪同翻译接待来校访问外宾,主动参与翻译相关赛事,在全国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CATIC全国翻译大赛等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翻译赛事中获奖。她保持“见贤思齐”,积极参加学术讲座,虚心向师长前辈请教;此外,她多次赴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参加翻译论坛并在论坛上宣读论文,结识国内外优秀学者,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她认为,自己的进步得益于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各位老师的无私帮助、周围优秀同学的引领支持,在努力的路上要“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尽自己的能力行动,但求于己有提升,于他人社会有贡献。

林森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设计。

不论是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会希望自己专注每一件事,把事情做到最好。抚平心绪,全神贯注,每个旋转都感触,每个震颤都表露,他把每件事当作第一次做的同时,也当做最后一次做,直至极致。

其次,他常常鼓励自己勇于尝试。尝试,有时意味着风险,有时意味着疲倦,但总意味着不会在将来悔不当初、抱憾一时。专业学习中,乐于尝试各种版式、配色以及处理图形的手法;日常生活中,乐于尝试涉足各种领域、扮演各种角色、承担各种责任。充实过完每一天,接受各式各样的体验,于他而言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靠着这种感觉不知不觉总能有预期之外的收获。

努力把握当下,抓住现在。

毛晓颖

体育学院级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体育,包括幼儿体质健康、幼儿体育游戏。

年9月,有幸成为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后来结识了导师薛欣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了解到了幼儿体育领域,并且找到了他的研究方向,明确了学习目标。是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负责人,在研究生期间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并作专题报告,在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论坛中获得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省级期刊论文。

一年多以来,他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在文化学习过程中不忘运动技能的学习,每天抽出1-2小时进行运动专项的练习,始终认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应该同时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科研中,他也时常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积极与老师、前辈沟通,与同学们一同探讨,汲取经验和启示。他坚信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开出胜利之花。

踔厉奋发青春闪亮

愿HZNUer在逐梦的路上散发更亮的光

原标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榜样就在身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