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进来
最近这几年,考研人数是屡创新高。
很多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感慨:“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考研。”
年的考研人数达到万,而根据调查,应届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加方便就业。
很多应届生直言:“考研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加找工作的优势。”
在人们的心目中,考上研究生和找到一份好工作是画上等号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去年一则河南卷烟厂的录用公示,引爆了无数人的朋友圈。
在该则录用公示中,“一线生产操作”的岗位中,赫然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硕士研究生的字样。
所谓的“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流水线。
换言之,这则招聘公示中所蕴含的信息就是:名校毕业生进入工厂的时代已经到来。
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屡屡进入工厂、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基层岗位,然而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却居高不下。
有人说,研究生就像是一座围城。
本科生想进去,考上研的人却想出来。
从能力浪费到学历浪费,学历在贬值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有一场关于能力与学历之间的辩论,能力和学历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二者之间的争论,从未间断过。
曾经在网络上,一则用英文朗诵《沁园春·长沙》的视频爆火网络。
视频的主人是一个来自长沙的摩的司机小哥,一天他送乘客去橘子洲头,忽然突发奇想要拍一条用英文朗诵的视频。
视频发布到网上之后,效果异常之好,引来无数人点赞。
跑完单,能顺便用英文进行诗朗诵的一定不简单。
网友们一查,果然如此。
这位摩的司机杜杨,是中山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硕士,本科是英语专业,专业基础相当扎实,因此面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他才能脱口而出。
学历被曝光以后,许多人质疑他“浪费了自己的学历”。
明明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却干起了摩的司机。
而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学历浪费”倒不如说是“学历贬值”。
“学历浪费”是这几年才出来的新词。
而有趣的是,早在之前也一直有人在感慨“能力浪费”的现象。
在过去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对学历盲目崇拜,一度出现了“唯学历论”的现象,以至于很多有能力的人才但因为学历低而被埋没。
于是,人们感慨“能力浪费”。
如今,一份硕士学历远远没有当年那么“值钱”了,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此,这位硕士出身的小哥才跑起了摩的。
从“能力浪费”到“学历浪费”,背后是学历的贬值。
积极的人生,从来不会浪费看过有一则标题名为“男子月薪五万征婚,被骂过于自信”的新闻上了热搜。
新闻的主人公名叫张昆玮,毕业于清华姚班,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学霸,更是圈子里的大神,曾经就职于国际互联网大厂——谷歌。
工作后不久张昆玮发现自己对于当前的工作并不满意。
于是辞掉了谷歌的工作回到老家山西,在一所二本院校里教书,业余时间他靠给人写代码月入五万。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则自己的寻找伴侣的帖子,在帖子中他对于自己伴侣的要求仅仅只是简单“希望是陕西本地人”。
然而却因为相貌方面的原因,被一些人指责“过于自信”,明明是清华大学毕业却在一所三线小城里教书,一定是一位他在能力不够,在大厂混不下去了。
事发后,有无数人站出来力挺张昆玮,说张昆玮一直都是代码圈里众人敬仰的大神,他离开谷歌是因为他觉得在谷歌实现不了自己想要的价值。
从清华大学到谷歌,再到自己的家乡,最后在网络上发帖寻找自己的伴侣,张昆玮一直都在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所以被指责的不应该是他。
清北毕业生去中学教书,研究生进厂卷烟,还有以前那位北大毕业的“屠夫”,他们都不应该被指责,因为他们都在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略略寄语没有人规定,名校生就只有成为社会精英的一条路;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每个人的选择也自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缘由。
其实,不论是浪费学历还是浪费能力,都是我们站在旁人的角度对事件中心人物的评价。
而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讲,只要是积极的人生,就不会被浪费;只要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没有弯路。
话题讨论:
你觉得名校生承担的社会责任会更大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分享讨论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