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就业市场上是否名校毕业究竟有多重要,千万不要听信那些什么只看能力不看学历的违心言论,能说出这样话的要不就是小企业急着用人,要不就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在人才市场上装样子。
最近,一位青岛的网友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证明名校和双非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网友是杭电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虽说不是名校但其实力很接近院校,不是一般的三流大学,理论上说求职的底气和实力还是不错的。
确实,毕业之后也顺利拿到了某尔集团的offer,做的也是专业对口的研发工作,就在网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同时进组的另外两个同事竟然跟自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中一个中石油毕业的总包比他多了8,另一个青岛大学毕业的总包比他多了2。
网友此时意识到大企业对名校生的优待,但是杭电也算是末流,于是跟领导提出加薪的要求,结果直接被告知人家的薪水是学校的标准,不是的不行,然后还拿能力说事儿,给网友画大饼说等他能力上去了就给他涨工资。
看着自己可怜巴巴的新水,再看看青岛昂贵的生活成本,楼主也只能苦笑,谁让自己不是毕业呢。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
首先,网友所面临的情况并非个例。
就业失衡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不能相适应。
以网友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为例,每年恐怕有几百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但是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企业却只有那么多,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是要优中选优,就业竞争也就格外激烈。
但是反观很多冷门专业,甚至是一些大专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因为人数少市场需求量大,反而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热门专业依旧是门庭若市,大家依旧无法接受做高薪蓝领或者去冒险尝试新领域。
其次,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最为难受。
网友的困惑其实还在于自己的毕业院校其实也算是个末流,虽说是比另外两个名校毕业的差了点,但怎也比那些三流院校的强,怎么学校就差一点儿,工资却差出这么多,这种情况很多同类院校的毕业生都曾经历过。
找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学校还不错,如果再是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便不再甘心于降低求职标准,而是一门心思只想到外企、名企、甚至连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都想要去试一试,心里想着万一可以呢。
有的的确是梦想成真了,可是入职后才发现,自己身边全是和双一流名校生,结果人家都比自己赚的多,心里顿时不平衡。
最后,同期入职的不同学校毕业的付出的努力也不同等。
就像楼主后来面临的问题,向领导提出要加薪,领导以能力不行为由简单拒绝了,但是究竟什么时候能力才算行,领导可没说。
对于类似情况的毕业生来说,想要在海尔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里突出自己的能力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是名校生进入大企业后,大多情况下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只要个人能力不出太大差距,并且基本能与名校生的身份相匹配,领导大多数都会多看一眼,也因此会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只需要差出一步就足够拉开差距。
所以,高学历真的是加分项。
首先,高学历对应着名优企业和高价薪资。
越是名优企业越是对人才求贤若渴,但是人才要如何快速识别,就目前就业市场的基本规则看学历似乎是最重要的标准,那么就像张雪峰在一次综艺节目里说的:“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永远不会去某个三流大学招聘”。
为了降低招聘失误的风险和培训成本,企业更愿意从尖子堆里挑尖子。但是高学历人才在受教育群体中处于金字塔尖端,这就意味着越是尖端人才越是稀缺,而部分企业为了能争抢优秀人才。
除了会开出高薪之外,甚至还会给出一系列的保障政策,例如户籍、社保、免费住宿,甚至是随行家属安置等等,如此看来高学历的优势便也就直接加在了薪酬待遇上。
其次,高学历意味着高水平的人脉圈子。
高考就是人生一次重要的分流,很多人从这里开始就走向了不同的分叉路,学历从很大程度上将同能能力,同能眼界,甚至是相似家世背景的人自然归类,名校的同学会大概率不会出现啃老族,与此同时这样的同学圈子延续到工作之中会一定程度上带来助力。
大企业同样也看中名校生背后的隐形资源,除了同学会还有很多优秀学生的导师资源,如果学生带着公司的问题回去请教导师,大多数情况下导师都会倾囊相授,而这对于企业来说简直是免费的专家咨询,何乐不为。
最后,高学历会在工作之后持续提供加分。
一些技术岗位和高新科技企业升职加薪的重要途径就是职称评定和资格证书的获取,但是一些证照的考试是有学历门槛的,也有一些职称评定可以凭借高学历简化程序,这一点在工作之后非常重要,只要能比同期同事快出一步,就能快速拉开差距。
另外在很多一线城市,高学历还能在落户、缴社保、买房等生活方面拿到便利条件,而且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考试中,高学历能够甩掉很多竞争对手,成功几率也更高。